孟获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身上汗涔涔的,后背的衣服都已经湿透。
一旦放松下来,他发现自己……其实很后怕。
这魏氏子带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这种感觉,很多年没有体会到 ,即便当初面对蜀汉超级牛人诸葛亮,他也没有这种感觉。
诸葛亮给人的感觉,是智珠在握,游刃有余,甚至还有如沐春风,化骨无形,在不知不觉中将你感化,融化,让你心甘情愿成为他的一份子。
而此子,流露出的却是一股危险的气息,与诸葛亮的那种,完全没有一丝雷同!
但很奇妙的是,一旦二人分开,那种危险的气息瞬间消失,那魏氏子顿时又转变了形象,又是那一副高高在上尊贵无比且随和谦和的君子之风。
孟获懵逼了。
他搞不清楚,到底是这个年轻人太高深莫测,自己看不透,还是自己的感官触觉出了问题,精神极度紧张紊乱之后,把那魏氏子想得过于复杂了。
但有一条,老蛮王十分百分万分确信——此子,非常人也!
众人轰隆隆莫名其妙地随着这魏侯爷来到大院中,许许多多的物资,整整齐齐地码放了十座小山,其中最值钱的,当然是盐巴、粮食。
孟获四人是最后出来的。
所有人都站在魏氏子身后左右,沈腾命人将那三个戴辣椒项圈的人叫到跟前,指着其中一座山,对他们道:“这,是你们的了。告诉我,这个,”他伸开手掌,掌心,竟然握着一个辣椒——
“这个,哪里来的?”
在后世沈腾的认识世界里,辣椒来自美洲大陆,原产地不在中国,应该是明朝时期,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欧洲人的海洋贸易带到中国来的。
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在中国古代的南中之地发现了这玩意儿!
只要这里有这个,南中人民,全部南中人民不敢说,但对于部分南中人民来说,脱贫致富,算个屁的问题!
后世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时代人民的餐饮是多么的乏味。
文学作品里面,将古代的豪门盛宴描写得如何活色生香,所谓酒池肉林,所谓饕餮盛宴,所谓醉生梦死,所谓通宵达旦……
其实真正的,这些,只存在于文学作品里。
因为这个时代,铁锅没有流行,所谓的“煎炒烹炸”,有“煎”有“烹”有“炸”,唯独没有“炒”。
而后世人的生活中,“炒”才是第一重要的菜肴制作技术。
而“煎烹炸”呢,却缺少了后世许多大料,比如最基本的辣椒、桂皮、香叶、酱油、醋、料酒、味精、鸡精、滑肉粉……
所以,你能吃到的烤肉,除了食盐之外,基本上就再无其他调味品。
那么这个时代的人们就不吃辣不?
非也,非也。
有吃,但辣的原材料,可不是各种辣椒,而是——芥子。
中国人食用芥子的习惯由来已久。
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制辣汁之芥子,陈者绝佳,所谓愈老愈辣是也。以此拌物,无物不佳。”(制作辣汁的芥子,越陈越好,都说越老的芥子越辣。以这样的调味品烹调出来的菜肴都是很美味的。
但很多后世爱用的佐料,其实在古代,也有,只不过没有被大面积使用而已。比如目前享誉成都府的,被皇帝陛下亲口承认的“马氏烤肉”,其“十三香”里的佐料,与后世的烧烤料相比,并不逊色。
当然,那得益于人家马岱长年累月在各地战斗,野外生存经验极其丰富,对于这些佐料的使用,便比常人多了许多经验。
也因此,马氏烤肉,才有了今日“冠绝成都”的美誉。
后世的任何一个会做饭的人,若到了这个时代,都会为饮食感到憋屈郁闷。
还有,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粮食依然是小米,也就是所谓的“粟米”。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时代谷物类的脱壳是一个极为繁琐的工作,全靠体力“舂”。即便在前朝武皇帝时期,已经出现了水力锥,但那也仅限于在关中地区,而在其他广大的地区,根本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所以,稻米想要真正成为广大中原人民餐桌上的主角,还早着呐。目前而言,以稻米为主食的,还仅限于南方区域,也就是五岭以南。
而实际上,也就在这个时代的交趾缅国(越南缅甸老挝)等地,稻米种植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了,亩产量也已经来到不错的地步,大约相当于后世的800斤。
而中国北方的粟米,亩产估计还停留在300斤左右,根本没有可比性。
麦子呢?
这种作物在中国北方,也是重要的主粮之一,但是,人民对他的感觉很不好,因为人们吃的麦子,还叫“麦饭”,就是将麦子煮熟了,直接吃。将小麦碾磨成粉面,尚未流行。
而小米呢,易种植,好管理,对土壤气候的要求非常低,只要是泥地,种子撒下去,别不用管了,如杂草一般泼辣实在。
做饭时更是方便,只要水烧开了,倒进去,搅拌搅拌,舀起来就能吃,干一点稀一点无所谓,耐饿,营养价值还极高。
这个时代的吃食,还是自然原始绿色为主,其实更确切的说法,就是生活品质还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