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开朝

而叛军则是伤亡包括失踪足足有两千余人,另有六千多人被俘虏看押,在剿灭贼首之后,叛军们根本没有多少的抵抗之力,纷纷投降。

因为他们本质上就是朝廷的禁兵,许多人都是盲目跟随被煽动着起来叛乱,更有的部队见风使舵,整建制投降,所以俘虏在押起来并不是多少的难事。

经历这场宫变,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毫无疑问是神策左右两军,登封、勇胜、耀德、清远等多达九个都都参与了叛乱,剩余北衙四军和南衙十二卫也有多支部队跟随。

经此一役,在李晔的心中,神策军已经没有再存在的必要了。神策军已经被宦官集团渗透为了筛子,成为了宦官的私家兵马,随时威胁皇权。

最为可怕的是神策军上下的思想,李晔在这三天内曾先后召见了捧日都将李筠、扈跸都将李君实和盐州军大将孙德昭。李晔同他们三人商议的就是神策军今后的安排,如何整编,又由何人来典军。

李筠和李君实二人的回答大同小异,在他们看来就该因循旧制,由宦官继续统领神策军,这些神策军将世代为军,在他们的脑海里自小灌输的是宦官典军的思想,他们习惯了宦官当他们的顶头上司,从未想过没有宦官领兵后的情形。

孙德昭为神策外镇军将领,不受宦官直接管辖,但是他们身边同样也有朝廷派来的宦官监军,孙德昭痛恨宦官,不过是恨着宦官中间的某个人,从未想过与整个宦官集团作对。

这三人是宫变中匡扶社稷,平定叛乱的军中功臣,他们的想法就是这样,更别提神策军中其他人。李晔心里油然升起无力之感,晚唐内部问题积如累卵,已经是病入膏肓,宦官的问题最为严重。

裁撤神策军名号编制,李晔清楚这绝不可行,好在这次神策军上下清洗一空,废墟一片。现行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将神策军搁置一旁,不去重新整编组建队伍,也不往军队中调拨提拔军官,任由神策军慢慢腐烂弱小。

炉灶塌了难道就不做饭活活饿死吗?在李晔看来,自己有手有脚,何不再起一个炉灶,如此称心如意多好。

组建御前班直就是李晔建立新军最先试行的办法,他需要编练一支新军,一支真正效忠自己,为大唐而战的军队。

京师内的动乱不止百姓们人心惶惶,北司和南衙官员们也都风声鹤唳,他们之中有不少人都有刘景宣三人有着利益瓜葛,若是从三人家中搜寻到了什么证据或者其党羽攀咬出来,自家的身家性命怕是完了。

在长安城中有处特别的存在,那就是各镇节度使在京师中设立的进奏院,进奏院的存在通俗点来说就是各地藩镇同中央朝廷相互之间联系的枢纽。

进奏院是藩镇节帅们进京觐见天子时的休憩修容之地,也是藩镇进京官员的联络地,各藩镇在京师派遣常驻京师的进奏官,进奏的官职责就是向朝廷反应本镇情况,向朝廷传递公文,藩镇中一些未决之事也会通过进奏官向朝廷请示定夺。

同样的,朝廷也会通过进奏院传递中央的诏令和文牒,称之为报事。

京师的动乱自然瞒不过各地藩镇的进奏官们,就见各镇进奏官官邸里常见人员来往出入,他们对于京师发生的大事极度敏感,尤其是这么大的战乱。

三名大权宦被杀,这足够影响到了中央朝廷的朝政布局,朝廷势力大变,同样的会对朝廷藩镇之策发生重大的变化。

永兴坊一处私人官邸内,一名中年文士焦急在正厅内四处踱步,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消息。

很快一名幕宾赶步进来,语气急促道:“大人,属下算是彻底把这场动乱探听明白了,是神策军叛上进宫作乱,天子早有准备设局剿杀。”

“天子居然有如此雄略?”

中年文士讶然不已,他本名叫弘尚,河东道蔚州人,乃是这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派遣入京的进奏官,河东大战后他便入京做了进奏官。

只不过现在唐廷与河东的关系依旧紧张,平日间的公文往来联系都很少,也就天家宸诞时候太师才会派人给京师上供。

弘尚紧接着问道:“宣武镇进奏院那边可有什么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