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国产斯贝,有救了!

所以几乎所有参与精工计划的单位都派出了技术人员,想要亲眼见识一下410厂整出来的新花样。

“张工,这……”

一个头发半白的老工程师有些将信将疑。

而且一般理解中,“磨削”这个过程是要用一个更硬的东西来去除比较软的东西,软性磨料确实会对传统的概念造成冲击。

就在围观人群讨论的功夫,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已经完成了对加工程序的加载和设定。

作为系统内的兄弟单位,参观时候获得一点特殊待遇也是理所应当的,因此他们可以从一个更好的角度和更近的距离观察整个工艺流程。

软性磨料看上去就跟一坨化了一半的冰激凌差不多,卖相确实不怎么样。

“看着吧,应该用不了太长时间。”

当然,为了严谨,该做的测试还是要做的。

“……”

左边的工件内壁,亮得几乎能当镜子。

这个流程本来计划由常浩南亲自操作,但后者认为由普通文化程度的工人动手,更能体现出这套“傻瓜式”软件的优势。

从脖子上挂着的临时出入证来看,他来自冰城锅炉厂。

由于他提交上去的申请已经获得通过,精工计划也就正式有了“编制”。

经过抛光和未经抛光的两个工件很快被从中间一分为二。

一个比较年轻的工程师用因为兴奋而有些颤抖的声音说道:

“那一坨黑乎乎的东西,就是他们搞出来的核心技术?”

这个厂不是烧锅炉的,而是造锅炉的,全国大部分发电用的燃煤锅炉和不少蒸汽轮机配套的动力锅炉都出自这里。

410厂本身并没有对气膜孔内壁进行金相检测的能力,所以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磨粒流加工的能力,钟世宏和常浩南最终决定让一根加工难度同样很高的变口径弯管来获取这台设备的“一血”。

滑油管的内径足够直接塞探头进去做表面粗糙度检测,但要论直观,那肯定是直接切开效果更好。

而作为整个计划的当头炮,这台磨粒流加工设备自然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

没有任何一个在场的人觉得枯燥乏味。

就一个如此复杂的工件抛光工序来说,持续几个小时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

经过航空煤油冲洗过后的工件从外表上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说是“国产化”,其实这个时候斯贝的国产化率不过70%而已,大量核心零部件用的都还是十几年前进口的库存。

“上切割机!”

一根涡喷14上面的滑油弯管被夹具紧紧固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