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如今各领域的研究经费都还不富裕,要想搞这种前期高投入的工程,总得拿出点足够的理由,去找上面要特批才行。
别的不说,可行性论证,以及成本回收周期这些东西总要做的。
“现在咱们只有3万吨,那这就是翻了一番呐,在我们飞机领域,这最大起飞重量要是增加一倍,技术难度可是相当了不得,咱们国家现在的基础……”
金桂果断摇头:
一旦造出来,完全可以用个几十上百年,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个问题倒不是常浩南装傻,而是他确实想多了解一些,以便于后面去找丁高恒要项目:
“我看那些飞机制造厂造起落架之类的零部件,也会用到超大型的锻压设备,那种还不够么?”
常浩南当然知道大型锻件和车加工件是装备制造业的难点,但还是准备听一听业内人士更具体的说法。
“不够,要想造出来的话,至少要……”
“足够大……那得是多大啊?”
常浩南了然地点了点头。
其实就跟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没办法靠自己把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完工一样。
“很难,或者说,不完全是难的问题。”
不过这一次,对方却没有像刚才的几个小时那样马上给出回答,而是低头沉思了一段时间,以至于常浩南都以为这问题是不是哪里比较敏感了。
得到了想要的信息之后,常浩南便不动声色地跟金桂聊起了其它更轻松的话题,但脑子里却已经在盘算着要如何把这个大项目给落实下来。
坐在对面的金桂继续说道:
“到现在么,整体进展还算不错,但就刚才说的那两块,实在不是我们单独一个厂能解决的,需要上级部门做总体规划才行。”
“我不太清楚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不过至少相关技术,比如压力筒、储压筒、驱动电机这些肯定有过预研,总之这方面的技术绝对不是一片空白,否则我们从一开始也不会有想法。”
他说到这里突然顿住,靠在椅背上思索了几秒:
“至少要5万吨这个水平,如果留出一些余量,比较稳妥的话,恐怕得6万吨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