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和第八个,都暂定是第三代歼击机梯队,目前有两个备选方案,一是把12架苏27SK和4架苏27UBK分开组两个梯队,二是,如果国产型号能及时到位的话,可以考虑把16架进口型号全都放进第七梯队,然后把国产的歼11和歼10混编成第八梯队。”
常浩南记得之前对方说过,教练机梯队是最后一个“固定翼”编队,那就说明后面还有不是固定翼的东西。
“最后的第12个是直升机?”
“第十个是运输机梯队,早就已经确定下来了,第十一个就是刚才咱们会上说的教练机梯队。”
“搁在过去么……肯定也是不敢的,万一出了事那就成国家的罪人了。”
阅兵过程中拿研制过程中的装备乃至模型出来其实很正常,但空中编队跟地面编队的情况毕竟不一样,为了保证安全,一般还是会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装备。
比如国庆70周年阅兵上的攻击11概念机,就是用板车装载着接受检阅的(实际上那架飞机当时甚至还没首飞)。
“目前确定的是,空中梯队总共有十二个,第一个是八一飞行表演队组成的领队机楔形队,第二個是轰6组成的轰炸机楔形队,第三个是轰油6和歼8D组成的加受油机楔形队,这三个编队的机型、顺序、排布方式和受阅单位都已经敲定了。”
“第九个是特种机,目前还没确定是把运8J和运8X混编一个三机楔队,还是组三架歼轰电7,第二个方案的话,主要问题是这个飞机看上去跟前面的歼击轰炸机几乎一样,容易审美疲劳。”
或者采用一些特殊手段。
觉得如果涡扇10的进度足够顺利,那么应该还是来得及装在歼11和歼10上面的。
虽然不近看肯定是发现不了国产发动机和俄制发动机的区别,但如果能在国庆阅兵上出现完全国产化的三代机,哪怕只是寥寥四五架原型机,意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航空领域的投资短时间内无法从经济上收回成本的前提下,这种异常“提气”的成就也算是另外一种提供正向反馈的方式。
这也是常浩南一直以来的行事逻辑。
上级也是人,也需要信心来佐证自己决策的正确性。
他当然可以用渊图远算或者深谋远虑之类的说法来解释进行慢回报周期长线投资的合理性,但无论如何,都不如直接给出正反馈来得有效率。
当然,想归想,常浩南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提前半场开香槟,把自己心里面的时间表直接告诉给郑良群。
等到真正装机试飞的时候,再给他们个惊喜会更好些。
一行人在办公楼门口分别,常浩南和刚刚一直回办公室等着的张九江往学生生活区那边过去,其他人自然是直接前往学院的招待所。
……
看着常浩南和张九江二人上车离开的背影,齐立僮不露痕迹地来到旁边的教务处长朱才岩身边,小声说道:
“你明天找时间去问一下张九江张主任,看常总的妹妹到底是哪一个。”
到了眼下这个情况,朱才岩当然知道自家院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