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霹雳13,准备立项

“您的意思是说,这個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不能简单走高抛俯冲弹道,所以需要由弹翼提供比寻常空空弹更大比例的升力,才能维持住射程和弹道高度?”

其中节约出来的时间和资金,可以说根本无法估量……

“……”

别说刚开始了,哪怕到了试射阶段,如果条件拉的不够极限,甚至都发现不了。

“所以不如这样,你回去之后,先处理一下导弹飞行过程中的优化控制问题,咱们这个型号的弹道轨迹特殊,射程又太远,只靠传统的轨迹转弯控制率很难满足要求。”

刚刚那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整个组网系统是以自身为坐标系原点,这种情况下导弹如果发生高速滚转,相当于坐标系本身在高速变化,而且还是分别变化,对于目标位置和自身飞行状态的解算自然容易出问题。

在郭立强看来,这应该是在思考。

常浩南把手里的报告翻到前面的某一页,指着郭立强画在上面的那张作战原理图:

“不光是这样,对于打出去的前两发探测弹来说,中间还需要持续调整弹道走向,最好是能打出一个类似括号的水平弧线过去。”

“而对于后面补射,真正用来攻击目标的杀伤弹来说,导弹在末制导阶段出现这种快速滚动,又会造成导引头与弹体的耦合,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完全失控。”

但是,如今已经是98年9月。

稍作停顿之后,又继续解释道:

“轨迹转弯控制虽然大体上能满足这个需求,但一是响应速度有点慢,二是在目标瞄准线旋转角速度很小时,相应的加速度指令也很小,制导信号中的噪声影响使弹体难以将加速度矢量准确地转到最优取向上,造成弹体频繁快速滚动,浪费控制能量不说,也会影响到探测精度。”

“这没什么,举手之劳而已。”

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马上就要炸了。

这种解释显然并不能完全消除刚刚那句话对于郭立强世界观的打击。

所以,必定是要到试射末期才能发现。

“至于陆基或者海基的无源定位雷达,这个我会联系电科14所,之前我在搞歼轰电7的时候,发现那边的硬件条件都是齐全的,稍微改一改软件和一些关键部分就行……”

一一四.四一.八二.一六二

“常总……具体说一下?”

虽然软件本身已经试用了一年左右,估摸着再过段时间就要发行正式版本了,但有关这个方向的研究他却一直没断过。

如果这么搞,一旦出了国,作战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控制导弹的过程中,最好能把升力面倾斜到目标方位上,并在倾斜过程中还要保证偏航通道侧滑角尽量为零,这样阻力最小。”

常浩南自然是准备让这套系统出国“试用”一下的。

常浩南摇了摇头:

“我有个更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在倾斜转弯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侧滑转弯模式,在导弹即将发生侧滑时进行复合控制,你来看……”

他用上了相当罕见的强硬语气:

“这套协同组网无源定位系统,不只是能用在飞机上面。所以,在接收R33技术资料搞空空弹的同时,也要在地空或者舰空导弹上面下功夫。”

常浩南摆摆手:

R33这个弹毕竟体积够大燃料够多,靠缓燃推进剂和相对较低的极速能比那些又细又短的中距弹更坚挺一些,但本质上还是那么回事。

看来想跳过超算,用人脑模拟数值计算结果,还是有点太异想天开了。

常浩南感觉到自己斜后方的气氛有点不对,于是转过头,便看到了满脸惊愕的郭立强。

对于一般的项目负责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在刚一开始一地鸡毛的时候就想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