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信号传输层面的麻烦

“除了光束质量、脉冲宽度这些我们之前就想到的以外,还有光通量密度、偏振状态和离焦量,这里是指离焦量本身,也就是说,即便最终作用在材料表面的能量相同,不同的离焦量也会产生不同的加工效果……”

而翼梢小翼,华夏在过去的型号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所以值得一试。

大体上就是一架在高度降低、长度缩短,但宽度大体保持不变的伊尔76。

就是说还能得到航空工业系统内其它兄弟单位的支援。

而今天的情况……

也差不多。

靠巧思来投机取巧的空间很小。

之前丁高恒说的已经非常明白了。

先是常浩南例行展示一下理论层面的进展,然后就是几名负责硬件研发的带头人开始争论。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自打上個月项目正式立项开始,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在这里上演类似的剧情。

又一场气氛热烈的项目研讨会正在进行。

主要是这个设备,实在是太别扭了。

总之,几乎是在从京城返回南郑的路上,梁绍修就已经粗略构思出了这个方案的整体样貌。

西安光机所在90年代中期就研发出过飞秒(千分之一皮秒)级激光器,只不过峰值功率不能达到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因此没有被常浩南选为光源。

“但现在我们发现,在10皮秒以下,还能进一步分为三个更加细致的作用过程。”

更麻烦的是,为了对获取端和控制端进行信号延时补偿,还需要引入一种叫做“真实时间延迟线”的技术,而这东西的补偿能力和物理长度有关,动辄就是几十上百米,又会对传输延迟和损耗带来不利影响……

一来,这些亚皮秒级的研究更多是考虑到战未来的需求,对眼下这个皮秒级项目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像是激进的吹气增升技术,对于一架战术用途的双发飞机来说风险过大,属于得不偿失的设计。

“在高能激光照射到金属材料表面上之后10飞秒,就会引发电子受激电离,而继续延长照射时间到100飞秒,才会开始发生电子-声子耦合,不过这个时候还不会表现出可见的热效应。”

因此,下了飞机之后,梁绍修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中秦飞集团的主要研发力量,开始部署预研工作……

稍微停顿了一下之后,常浩南切换了一页PPT,然后继续道:

另外就是,战术运输机有在非铺装跑道上起降的需求,所以需要在发动机防异物和起落架结构的设计上进行特别关照,好在连更大的伊尔76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倒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