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光电子数据传输

常浩南在面前的笔记本上列出了对整个数据信号处理过程的一系列要求。

二者在原理和设计上相似,但利用光纤代替了传统的电缆,在飞机减重和信号反馈效率方面有更高的潜力。

别人对他尊重归尊重,但他反过来也得兜住了才行。

至于道路有多曲折……

好在经过这么一打岔,韩志高和霍鹏华俩人也没了继续口头对抗下去的兴趣。

不过,霍鹏华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即便不限制体积和重量,最多也只能解决电磁辐射和传输带宽的问题,但是延迟、同步率和损耗还是会存在,甚至还有可能因为体积变大而更严重了……”

再者说,相比于根本看不到出路的传统技术路线,搞光传系统至少前途看上去是光明的。

所以这个思路就暂时被搁置到一边了。

不过,常浩南知道,不能让俩人这么继续吵下去。

而侯院士当然也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于是便顺水推舟:

“这样吧,常总,干脆让鹏华以后在提交项目进展说明的时候,给咱们每人提交一份?”

技术上确实可行。

常浩南作为项目负责人,拍板权还是握在手里的。

现在已经顾不上了。

“霍组长。”

这个思路让霍鹏华直接就是一愣。

“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一整套与光电子信号相关的元器件。”

正如刚才侯院士所说,信号转换过程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很难消除的。

实际上只需要他解决一些关键难题即可。

显然不现实。

但现在直接釜底抽薪,把这个过程给砍掉了两个,自然是降维打击了。

应该是绕过了两个最大的难题。

尽管由于这个思路并不完善,导致需要一个极其逆天的科研点数才能够进行完善。

连理论都是他一点点抠出来的。

在他第二次开口前的一瞬间,常浩南突然有一种直觉。

正常的工作碰撞没问题,但要是搞出火气来,那就免不了要影响后续的项目进度了。

实际上,他的这个灵感也是来自于老本行——

一时间,会议室里又安静了下来。

“从技术上讲。”

他眼神逐渐亮了起来:

一次就克服……

比如世界上第一种应用了光传飞控的型号就是P1反潜机。

一种全新的可能。

总的来说,用在小飞机上难度太大。

与此同时,在短暂的思考过后,会议室里的其他人也陆续意识到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这类设备又不需要考虑出口,一旦建造完成大概率是放在原地十几年乃至更久不会挪窝,所以就算体积大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