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跟具体技术相关。
但类似的思路似乎可以被引入到雷达上面——
既然后者提到了“理论计算”,那很明显,刚刚说的灵感绝不是预警机发展路线这种大面上的事情。
弥补信号相位差只是捎带手的。
“要是5年前的这个时候,咱们也能有现在这些东西的话,恐怕……改写历史都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只不过最后……
3月25日,上午九时。
一年半功夫过去,沈涛的肩膀上已经多了一颗星星。
“……”
当然,在那个激光加工设备里面,换光纤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单纯的减小信号延迟。
海航2师4团目前仍然是全海航,乃至全军唯一的专职特种机单位,也是伺候运8三类平台经验最丰富的单位——
于是只好叹了口气:
……
所以,只好准备跟对方聊点其它的事情。
“但这两个属性在同一部雷达上是相互矛盾的,雷达的指向偏差越大,可用的瞬时带宽越小,一般来说,±45°,也就是90°指向范围内,瞬时带宽的影响不大,所以对于重量和体积都不敏感的舰载相控阵雷达,像是美国的宙斯盾,还有我们正在研制的海之星系统,都是采用4面阵,保证最理想的探测效果。”
俩人上次见面还是50周年国庆阅兵那会。
不过,既然常浩南没有直说,那他也不准备强行刨根问底。
搞定。
“所以目前的通行做法是,将相控阵天线划分为一系列的子阵,在子阵内部的单元继续采用移相器,而在子阵之间使用实时延迟线。”
不过,王晓模却从常浩南回答的字里行间中猜到了一些端倪。
他当年确实是发愤图强了不假,但人的能力毕竟是有极限的。
不过,至少目前是已经被光纤给取代了。
只不过,这就是常浩南不可能告诉任何人的事情了……
就连跟在旁边的张洪飚都觉得自己听懂了個七七八八。
“所以,绝大多数投入使用的相控阵雷达,都会在各个收发通道采用实时延迟线来补偿天线单元之间的空间路程差。”
王晓模一脸关切地问道。
毕竟是在雷达领域浸润了大半辈子的资深院士,一番解释深入浅出。
也是用一定长度的导线来弥补不同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结果失败了。
这种情况在他长时间工作之后也会出现。
沈涛的视线原本正聚精会神地盯着那架空警200,在听到常浩南的声音之后才意识到身后有个人,于是猛地回头。
因此只是以为常浩南对于预警机的后续发展路线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那种两眼一抹黑,心急火燎的感觉,沈涛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不知道是否是常浩南的错觉,沈涛的语气中似乎没有太多接装新机型的激动:
“您好您好……”
他倒是没往雷达的具体技术层面去猜,毕竟常浩南虽然展示过信号处理方面的知识背景,但此前几乎没有插手过雷达本身的研发。
常浩南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