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发动机相关的所有传感器包括备份设备全部完成测试,保证提供稳定准确的数据输出!”
或许是为了掩饰自己有点腿软的尴尬,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刻意提高了不少音量。
杨韦点点头,没有戳穿对方的小心思,只是提笔在表单的最后一项上后面也打上勾,然后把文件夹和笔一起递给对方:
“你检查一下,没什么问题的话就在我的名字下面也签个字,然后就可以准备在下个时间窗口转移去测试工位了。”
听到这句话,刘永全本来略带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一道亮光。
按照规定,飞机在不同车间之间的转运只能在晚上的特定时间窗口进行。
今天连夜转运,意味着明天白天就可以开始测试。
但旋即又浮现起一抹忧虑,看向稍远处那架已经完成室内测试流程的2001号机:
“老杨,我看01号机前几天测试的时候,一直都维持着首飞状态下的临时构型,比03号机多了不少零碎,不会影响到控制变量的结果吧?”
杨韦这会儿正在检查负责转运的人员安排表,闻言当即摇头:
“多出来的传感器只会影响隐身性能和一部分气动性能,只要不涉及到这两个方面,其它测试仍然是可以照常进行的……而且测试全程会用电磁锁固定起落架,就算有些重心或者结构方面的微小差别,也可以根据电磁锁的参数进行一定的补偿。”
其实刘永全也知道,这些流程对于航空工业的同行来说应该算是轻车熟路。
但毕竟是第一次全程跟随装机测试,难免对于这些细节多上几分关注……
……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厂房高窗时,杨韦终于宣布了测试启动的消息。
现场指挥员随即开始下达具体的操作命令,
“起动机测试,双发冷转。”
“油路系统测试,燃滑油泵启动。”
“准备点火,先维持慢车状态”
随着控制台前面的操作员轻轻推动节流阀,涡扇10G特有的低沉嗡鸣在密闭空间内震荡。
而更远处的后台数据监测室内,刘永全则双眼紧盯着旁边屏幕上给出的流场温度模型——
怠速状态下的发动机并不会呈现肉眼可见的尾焰,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尾喷口后面涌出的高温燃气不存在。
借助红外成像传感器和压力场分布传感器,仍然可以基本准确地还原出这种状况下的流场状况。
当然,作为一种经过充分测试的型号,几乎不可能在低转速状态下出现什么问题。
所以这时候的现场气氛还是相对轻松的。
然而,一名相对年轻的航发工程师却突然开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