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采用复合材料的因为重量更轻,甚至会缩短到50米附近。
单从这一点细节,就能窥见电磁力所蕴含的恐怖能量。
而被这一幕震惊到的,远不止炮兵班组的几名指战员。
还有死死盯着手腕上的表盘,尚未抬起头来的马明伟……
位于控制室最中间的大屏幕上,正显示着从多个角度所拍摄的预定落区监控影像。
尽管炮弹本身并没有装药,只是个钨合金制成的金属坨子,但由于超高速飞行体触地所溅起的砂石,这会儿的图像当中也是烟尘四起,一副好似刮了阵沙尘暴的模样。
而正在侧面数据监控台前面盯着的韩陈峰则已经完成了数据处理,起身开始汇报:
“击发延迟2.5秒,炮口测速结果2263m/s,和预定速度2250m/s相比误差0.58%,符合设计预期,发射组合体在轨道上总计运行0.00575秒,由于轨道柔性所引发的Y向角角速度为9.02rad/s,Z向角速度为0.73rad/s……”
“……”
当然,能坐在控制室里面的全都是内行,就连范胜辉也是正儿八经大学毕业,又跟着听过不少技术内容,对于电磁炮的发射效果,以及大概射程心里基本都有数,倒是不至于为此而感到意外,更别提其他人。
至于0.58%的速度误差……只能说精确就是我们全电控操作的特性,不爽不要玩。
Y向和Z向的扰动角速度要比一般身管火炮稍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命中精度,但考虑到这只是个颇为简陋的架子,甚至连热变形补偿都没做,所以似乎也完全可以接受。
真正出乎马明伟预料的,其实是那个2.5秒的击发延迟。
也就是从爆轰管点火,到高能等离子体形成、再到等离子体进入盘式通道发电,最后作用到轨道上形成击发。
整个过程只用了2.5秒。
虽然跟火药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如果不把视野局限在作为“炮”的属性上,那么如此短的反应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可以跟电学元件储能相媲美了。
要知道,这只是能量释放速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