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我有一个朋友

是不是先不说,大量征招华裔士兵,语言沟通上首先就有问题。

乔治只从橡团抽调了一个营,军官的数量严重不足,叶罗欣模仿橡团编制,将三个连队扩充成三个营,连长直接提营长,排长直接提连长,基层军官从乔治的私人卫队中抽调,问题顺利解决。

这些军官都不会汉语。

刚入籍海参崴的华人也不会俄语,所以征招华裔士兵,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

“学,以后在海参崴要成为军官,首先要学会汉语——华人想成为军官,也首先要学会俄语。”乔治其实不太担心这个问题。

军营里的生活很枯燥的,除了训练就是训练,没有一刻空闲,军官唯一的目的,是把士兵训练成为没有任何感情的战争机器。

乔治解决语言问题的方式是夜校。

官兵在经过一天的训练之后,晚上可以抽出一两个小时学习文化知识。

这时候没有电视可看,认认字还是可以的。

这字也不白认,学会双语,就拥有成为军官的资格。

学不会也没关系,老老实实当你的大头兵,每月到点领钱,一个戈比也不会少。

当然士兵的薪水,跟军官相比就少多了。

乔治才不会强迫呢。

只会让官兵们主动卷起来。

你不学是吧。

没关系,有的是人愿意学。

“我们可以给伊万发电报,让他送人过来。”叶罗欣还是比较信任哥萨克。

罗夫诺现在哥萨克越来越多,乔治这边一个电报过去,要多少有多少,人手不足,伊万自己会想办法解决,俄罗斯上百万哥萨克,人人都是预备役。

“也行,但是语言必须学。”乔治知道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俄罗斯国内的人口结构其实也很复杂,民族众多,矛盾尖锐,隐患极大。

俄罗斯人和华人还不一样,华人在几千年前就有了统一的语言,俄语却是经过普希金的诗歌才得到规范,普希金才死了不到50年,所以俄语甚至在俄罗斯,都还没有来得及普及。

欧洲那边的事,乔治管不到。

海参崴未来就只有两种官方语言,一种俄语,一种汉语。

乔治希望刚入籍的华人,能尽快融入海参崴。

不过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文化融合是个漫长的过程,不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看不到效果。

叶罗欣的建议很及时,乔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让第一批刚入籍的华人,在海参崴安顿下来,一上来就征兵比不是好主意,搞不好这点人听到这个消息就跑了。

哥萨克生来就是战士。

华人传统却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那就让想种地的去种地,想当兵的去当兵。

海参崴冬季冰天雪地,地种不了。

于是就有很多华人进厂务工,多多少少是一份收入。

“他们都很聪明,学东西的速度很快,一些简单的工作,只需要一两次示范,他们就可以上手操作,有些天赋比较出色的人,熟练程度已经不亚于我们的一些老工人。”伊戈尔对华裔工人的学习能力表示惊讶,图拉培养工人,从来没有这么简单过。

图拉都已经成立200多年了,很多东西都已经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海参崴这边没有成熟规则,用人制度远比图拉更灵活,工人想要学技术,也没有图拉那么多要求,只要愿意学,老师傅就愿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