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尼古拉退位后,很多军官因为极度失望离开军队,有人甚至不辞而别。

为补充军官数量,很多完全没有带兵经验的人被硬塞进来,还有一些军官是士兵自行推举的,他们的任务不是战胜敌人,而是为推举他们的士兵谋取福利。

为提振军心士气,克伦斯基在前线发表演讲,当他说到“我无法提供一顿大餐,但能让你光荣赴死”时,赢得了军官们的满堂喝彩。

喝彩过后,气氛落入谷底。

我都要光荣赴死了,都不能吃一顿饱饭,这特么还不如死囚呢。

考虑到俄军的实际情况,鲁兹斯基反对进攻,并提醒克伦斯基,不要打破东线的平静。

尼古拉退位后,威廉二世为避免刺激临时政府,保持观望,命令前线部队保持克制,不要主动进攻。

既然德军不进攻,俄军也没必要进攻,就这么耗着,德国绝对耗不过俄罗斯。

克伦斯基犯了和两位尼古拉同样的错误,他想证明自己有能力带领俄罗斯赢得胜利,多次在临时政府会议中强调“俄国在协约国同盟中所承担的义务”。

鲁兹斯基只有一个条件,他不参与俄罗斯人打俄罗斯人的战争。

这一点得到布鲁西诺夫和德米特的认可,布鲁西诺夫和德米特同样不打内战。

瓦西里和安德烈,以及杨科夫、彼得,和刚刚担任巴尔干第一集团军的总指挥鲁涅夫,要求立即兵发圣彼得堡。

巴尔干联盟的意见也有分歧。

保加利亚王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的态度和乔治保持一致,乔治只要下命令,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就动员。

希腊王国和黑山有不同意见,格奥尔基提出,即便解决俄罗斯的问题,也要等到世界大战结束后。

黑山尼古拉则要求无论如何,都要确保尼古拉一家人的安全。

乔治攘外,也要先安内。

不管是强迫,还是妥协,都要在内部达成一致之后,一致对外。

鲁兹斯基这时候才知道,巴尔干战区也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样铁板一块。

“至少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乔治乐观,求同存异才是王道。

针对巴尔干战区的分歧,乔治正在进行调整。鲁兹斯基和布鲁西诺夫不想打内战,这好办,让鲁兹斯基和布鲁西诺夫率领俄罗斯部队去打德国和奥匈帝国。

安德烈和他弟弟彼得,早已和乔治结成坚定的利益同盟,只能跟乔治一条路走到黑。

瓦西里的态度最坚决,“血洗圣彼得堡”就是瓦西里提出的。

乔治抽调高日军团组成巴尔干第二集团军,由瓦西里率领,前往利沃夫。

利沃夫是巴尔干战区和北线俄军的分界点,同时也是德军和奥军的阵地结合部。

乔治都没有注意到,在巴尔干战区作战的高日军团,总兵力居然已经达到65万之多。

从人口比例上来说,其实也不多。

总人口450万的塞尔维亚王国,参战兵力44万。

总人口550万的澳大利亚,动员50万澳大利亚人组成澳新军团参战。

战争爆发时,日本总人口4900万。

乔治要是放开了动员,仅日本一地,就可以为乔治提供至少200万军队。

让乔治惊讶的是,布鲁西诺夫反对将所有高日军团全部调走,称那将严重影响第11集团军的战斗力。

第11集团军30万人,近一半来自高日军团。

乔治将已经抵达君士坦丁堡的援军,补充到第11集团军。

这一批援军共25万人,其中10万人来自阿穆尔,华裔和哥萨克各一半。

经过3次动员,在巴尔干战区作战的华裔部队,总兵力也已经达到20万。

为了不留下隐患,乔治同样不让阿穆尔人打内战。

经过近3个月的调整,最终的结果是,布鲁西诺夫依然率领第11集团军,和鲁兹斯基率领的第12、13集团军对抗奥匈帝国。

瓦西里和安德烈率领巴尔干第二、第三集团军驻扎利沃夫,他们将是下一阶段作战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