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解释虽然牵强,各国教会还是接受了,顺势原谅了小尼古拉的口不择言。
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
尤里耶夫大公虽然不是沙皇,但是惹怒了沙皇,最多被流放西伯利亚。
惹怒了尤里耶夫大公,就算逃到南美,还是会被斧子砍死。
小尼古拉说者无意,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听者有心。
巴黎和会期间,英国和法国的情况在持续恶化,并没有好转。
欧洲国家的传统技能是,如果社会矛盾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就把希伯来人推出当替罪羊。
6月20号,英国和法国的媒体突然集体转变口风,将英国和法国的困境,归咎为希伯来人的恶行。
这还真不是凭空捏造。
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深层次原因是欧洲各国利益无法调和,需要新一轮利益分配。
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挖,是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不公平的市场结构导致的。
说白了就是德国想让英国和法国开放殖民地市场,英国和法国不同意。
各国统治阶层,和希伯来人没有多大关系。
生产力的提升,和希伯来人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
组织工业生产需要资本,希伯来人就是玩资本放高利贷的。
所以英国和法国的媒体,就将希伯来人塑造为世界大战的幕后黑手,坚称是希伯来人的贪婪,导致世界大战爆发。
这个理由虽然也有点牵强,但民众是不具备分辨能力的。
早已对现状不满,怒火中烧却无处发泄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终于找到可以发泄的途径。
于是英国和法国也开始新一轮排油。
和英法的无差别排油相比,俄罗斯对希伯来人还是很宽容的。
生活在俄罗斯的希伯来人,只要放弃希伯来教,皈依东正教,就可以继续在俄罗斯工作生活。
不想皈依东正教,那就去雅库特,或者从俄罗斯离开。
乔治最开始决定拆教堂的时候,维特曾担心俄罗斯爆发新一轮内战。
让维特没想到的是,就连他老婆也主动皈依东正教,放弃自己的希伯来人身份。
维特大开眼界。
信仰这么重要的东西,是这么轻松就可以改变的吗?
说好的不自由,毋宁死呢。
“和信仰相比,生存更重要。”
维特夫人泰然自若。
连克里孟梭都知道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发动舆论攻势,乔治也不会忽视舆论的作用。
俄罗斯拆教堂的同时,俄罗斯媒体也在造势,《君士坦丁堡日报》公布了一堆数据,其中一组是俄军对比。
在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俄军为俄罗斯而战的希伯来人,总人数只有1.5万人,占比只有可怜的千分之一。
从比例上说,希伯来人参军的比例,甚至远不如德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