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朝是有纸的,纸张品质不同,价格也不同,王在特地买了县里最好的纸,用线串在一起,里面密密麻麻记载了跟随柳意看病时,见过的病人和各种病例。

许多医师也有写医志的习惯,王在年轻的时候也会写,知晓这病例册和医志作用类似。

但,老师看的病例数量实在是多到惊人啊!

不夸张的说,跟着柳意看诊这一个多月的时间,王在见过的病例数量,直接压过了他过去一年甚至是两年看过的病例数量。

面病,耳疾,脏腑,胃部,中毒,儿病,心脏,肝胆,各式各样,各个部位。

柳意充分发挥了医学生的勤劳,又发挥了上级医生的权利,将医院分工那一套用在了王在郑三河和学徒们身上。

她只需要集中精力看病就行,其他杂事自然有别人来做。

果然,这种看病模式一成熟,柳意每天毫不费力能至少看六十名病人。

就快要和现代的三甲医院的医生靠拢了。

而她又是义诊,那些看不起的百姓翻山越岭也要来,自然集齐了更多的不同病例。

就比如说客商这个口腔溃疡,要是换做是以前,看病多贵啊,也不过就是口中疼痛,吃不下饭而已,正好还能省点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