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月没走。
裴令元也随了她的。
这事儿甚至回禀过高老夫人与崔氏,都说叫随她心意,横竖这么大一个凤阳府,即便是风雨欲来,或是来日满城风雨,也是这么多人共同分担的。
也没见别家要把女孩儿送出城,到外面去避风头的。
实在不成,真的乱起来,带着她到大相国寺去暂住都行。
大邺重佛,佛门自然清净,真要避祸也避得了。
而至于朝中。
自昭王进献银钱,朝臣其实多有观望。
也不是说拿不出银子,何况这种事情,三五百两也是心意。
主要是少了怕不合适,多了又怕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权衡多少是个棘手的事情。
再加上昭王一下子就拿出了五万两,好像也用不上他们。
可偏偏到了黄昏时候,官家下了旨意,抬了王曦月做郡主。
虽还不是正经册封,且口头上说得很清楚,眼下朝事烦杂,又有那么多的灾民就在盛京,兴师动众的给她举行册封大典也不合适,不过这算是特事特办,她仍旧是朝堂正经八百册封的寿光郡主。
那圣旨上说的很清楚,以赞王氏高义。
何为高义?
在盛京当官儿,又没傻子。
他们虽然不知王曦月到底拿了多少银子出来,但她一定是进献了。
官家甚是欣慰,故而有此举动。
连昭王府的三娘子都没得郡主封赠,她先得了,文武百官一向最会来事儿,见此便纷纷进献了银钱到福宁殿去。
一连三日下来,那些银子零零碎碎,户部统过后,收上来也有两三万两。
勋贵宗亲门楣给的要多些,同朝臣那一批是分开的,约莫有个七八万两银子。
前前后后加起来十几万两,乾元帝金口,要全都用在西郊那些灾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