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等到众人轮番上阵,一个大锅都烧了两茬,终于全都混了个肚儿圆,人人倦意上涌,都想去睡觉的时候……
这时高耀晋却是出声了——他就是叫住了几个重要人物道:“诸位且慢,在下还有一件大事要和诸位商量一下——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该往哪里撤的问题!”
“咦?这还有什么好商量的?不是说好了撤往辽阳的吗?”正揉着肚子准备睡觉的杨国昌就是停下了脚步,奇怪的问道。
毕竟在他看来,撤往辽阳那是毋庸置疑的……辽阳不仅是离这里最近的大城,而且还是辽东首屈一指的大城!安全性最高!所以这个问题还用商量的吗?
而对于高耀晋抛出来的这个话题,队伍中心怀异志的贺海平更是无法接受的……怎么都到现在了,还在纠缠这个话题呢?这不是早就定下来了吗!
所以他的态度比杨国昌还要强硬!高耀晋其实并没有招呼他,这位听见后却直接掉头,走回来道:“那肯定要撤往辽阳的啊!不然的话还有其他地方可去吗——这都离着辽阳没多少路了!”
抛开他的立场不谈,他这么说也有一点道理,他们今天玩命的跑到现在,前往辽阳最少三分之一的路已经走掉了。
所以明天只要再加把劲,最多最多二天,就能顺利转进辽阳这个‘安全之地’了。
所以在这种关键时刻,他怎么能允许高耀晋破坏他的大计呢?都这种时候了还要捣乱?
而高耀晋呢,却只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根本不理会的。
他只是认真看着招呼过来的秦民屏、戚元辅、杨国昌这三人,然后认真的道:“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刚才我仔细想了一下,觉得撤往辽阳那就是死地!是死路一条!”
“反而撤往其他地方才有一条生路!所以我想和诸位一起讨论一下,大家一起决定我们的命运。”
既然高耀晋说得如此慎重,又鉴于他一贯以来的优异表现,大伙就想听听他的理由,于是这几人乃至贺海平,全都留了下来,大家一起参与了讨论。
甚至此事事关重大,关系到这支队伍中每一个人!关系到这八十七个人中每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除了十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之外,其余人乃至是那些妇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参与旁听——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
当然这些人并不知道,在日后的史书记载中,这次在这个小小屯堡召开的会议,历史地位却是无以伦比的!在历史上被重重记了一笔!史称屯堡会议!
这次会议,在史书记载中,是被称为决定了整个辽东大势!乃至决定了整个天下大势的关键会议!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都堪比后世的遵/义会议!
包括这个时候,在场众人中职位最高,威望最高的戚老将军也终于清醒了过来,只是他的情况依然不太好,坐都坐不稳的,需要在戚元辅的服侍下,才勉强喝了一碗肉汤。
不过现在事关重大,所以他努力保持着清醒,一起参与讨论。
当然高耀晋在正式阐述他的理念之前,先扫视了一下这支逃难的小队伍……
眼下总人数一共是八十七人,并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也就是人数最多的大头,是以他为首的25个军户,包括军户们的家小,也就是那14个妇人、11个小孩。
另包含李鹰,阿福在内,一共是52人,占了这支小队伍的一大半,是最大的组成部分。
至于第二大部分,就是秦民屏所率领的白杆兵了。
在刚才那场战斗中,因为他们支援及时,所以一旗白杆兵没什么损伤,仅仅只有二人挂彩,这样十六人再加上秦民屏这个首领,一共是17人,是这支队伍中人数第二强。
至于第三大部分就要轮到贺海平了,他连同他麾下家丁一共是8个人,是在场人数第三强的。
而再接下来就要轮到杨国昌了,这位连他手下家丁一共是6个人。
当然这时高耀晋也已经看清楚了,其中一人并不是他手下家丁,而是杨国昌的那个扶不上墙的侄子,当初为难过他的那个粮仓攒典。(也就是那只绿皮蛤蟆,当初高耀晋为手下军户出头的时候,和他打过交道)。
当然这个攒典那是早就认出了他,包括之前一直藏头藏尾,唯恐被高耀晋认出来——更怕被高耀晋说出来!
不然的话那些军户知道就是他一直克扣他们的粮米,非生吃了他不可!
所以这会被高耀晋发现后,已经迅速缩回脖子,藏到一边去了。
不过高耀晋那是什么人,这种时候根本不会和他计较的……
甚至高耀晋还冲他笑了一下,这个时候抛弃前嫌,共度难关是最重要的……前贤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
再之后这支小队伍中,人数最少的就是戚老将军一部了,他连同他儿子戚元辅在内,外加二个戚家军亲卫,一共也只有四个人,发言权最弱。
当然他的副总兵官职又是在场最高,威望也足够,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最后到哪里去,戚老将军的意见是相当重要的。
这样一圈看完,把这支小队伍的构成都看清楚了,高耀晋这才缓缓说道:“诸位,我认为撤往辽阳是自寻死路,相反,我已经找到了一处绝佳的落脚宝地!”
“那里不仅可以避开后金兵锋,是足够保证安全的地方!并且更为难得的是,那里还是地理位置绝佳,各种自然资源丰富。”
“所以撤到那里之后,完全能够在上面安居乐业,乃至建成一个敌后根据地的!而那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