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开始制作咸鱼干!
天启初年四月一日,高耀晋就正式开始了。
咸鱼干这个登岛后的第一种产品,还是比原本时空中提前了整整三十年的创新产品,即将亮相。
当然就制作咸鱼干来说,需要两种原料,鱼和盐巴。
其中鱼自然不必多说,那些渔民巴不得他大量吃进鲜鱼呢!所以剩下的只需要准备好盐巴即可。而具体到大长山岛来说,就可以直接利用海盐。
在此需要说一下,在这个时代盐巴可不是后世那种不值钱的大路货,而是像茶、马、盐、铁一样,属于官府专营的管控物资。例如就盐巴来说,不仅整个生产流通过程都要受到控制,并专门为此设立了盐运司、盐课司、和批验所,用于管理生产、运输和纳税等各个环节。
而没有官府的许可(盐引),任何人都不准销售经营,违者就要杀头!
所以普普通通的盐巴,生生被卖成了一种奢侈品,更不要说拿来腌什么咸鱼了!这也是这个时代咸鱼干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当然朝廷专营的话,利润还是很高的,好的时候每年可以纳入太仓余盐银六十万两,能占到全国总赋税的相当部分。
所以缺少竞争,注定了食盐的价格居高不下。
就如大长山岛,和渤海对面的登莱等地,食盐的价格都很高,差不多一斤盐要卖到二十文。
而此时的猪肉一斤也不过是十二三文(以后世猪肉平均二十元一斤来推算,现在的食盐要折合三十多元一斤,是后世的二十到三十倍)。
所以如此昂贵的价格,老百姓吃一点盐巴都成了一笔巨大的开支,很多老百姓炒菜时都要数着盐巴一粒粒下锅的。
当然如此昂贵的价格,也和此时的落后生产工艺有关,现在大明沿海基本用的是煮海为盐的方式。
这种制盐方法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木柴,铁锅的损耗也很大,一般几次下来铁锅就要报废了,大多数人家是舍不得用家里仅有的铁锅去干这种事的。
并且一锅海水煮干了才能获得可怜巴巴的几粒盐巴,效率非常差。
可以上这些制约因素,对高耀晋来说却是完全不存在的……
以他所处的后世那种科技时代,制盐技术比现在不知道先进了多少,连人类上天都不再是梦想,所以生产一些最简单不过的盐巴就像玩似的。
所以高耀晋完全有信心,不仅能做出盐,还能做出上等好盐!
是那种颜色雪白,晶体颗粒细小,具有纯正鲜咸味的上等好盐,这种盐除了没加碘以外,和后世居民们吃的盐已经毫无二致。
这和岛上渔民吃的那种颜色黄不拉几,味道又苦又涩的盐巴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并且最关键的是,先进工艺做出来的先进海盐,成本还极其低廉,甚至能低到忽略不计的程度,能让老百姓完全吃得起!
(当然老百姓吃了咸鱼干后,摄入的盐分已经足够一天所需,不需要再额外买盐了)。
所以高耀晋手握这种先进技术,制作咸鱼干的最大拦路虎就解决了。至于另一个阻碍——官府的食盐专卖(只有拿到盐引的商人才能专门销售食盐),对高耀晋来说更不成问题。
一来他本身就是官府中人,从三品大员之子,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自然就能通融一二——那些盐商还敢找他麻烦不成?
至于第二点,也就是最巧妙的一点——那就是他完美避开了盐引的限制!你说我在销售私盐?高耀晋会拎起一条咸鱼干来让对方看看清楚!上面哪有盐!
当然认真说起来,这有狡辩的嫌疑,或者说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但是高耀晋以为,只要对百姓、对国家、对整个民族有益,狡辩一回又有何妨呢?
所以有着以上二大优势,高耀晋才有信心制作出咸鱼干,推广咸鱼干,并一定会取得成功的!这样把整个产业思路都理清后,高耀晋就在岛上偏中心的地方挑选了一处制盐地点——那就是后世一处叫做大盐场的地方。
虽然这个地方现在还没出名,看着也丝毫不起眼,不过是一片长一点,宽一点,还比较平坦的海滩而已。或者说唯一和普通海滩不同的,这片海滩是纯泥质的,没有一点沙砾。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到了清代就会被人发现在制盐方面的巨大优势,并因为此后制盐规模巨大,远销整个渤海两岸,故而得名叫做大盐场。
所以高耀晋选择这里制盐,提前三十年让其闪光,非常合适。
选好了制盐地点,接下来高耀晋就要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了。
像后世主流的制盐方法,无外乎蒸发池、调节板、结晶板、结晶池这一套流程,另外别看这些名词听着很是高大上,其实不过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池子加几块板而已,难度不高。
并且高耀晋现在不是生产食盐,用来腌鱼的话,只需要生产出含有盐巴成分的盐卤液即可,所以连结晶池都可以省下了,工序能进一步简化。
所以对这些都很清楚的高耀晋,发动手下那些军户,只干了半天时间,海滩上就大变样了……出现了一排占地约半亩,大大小小的池子后,高耀晋还是很满意的……
这就是制出咸鱼干的坚实基础啊!万仞大夏平地起,今天就打下了第一根木桩。
而挖好这些池子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例如把海水引进蒸发池,然后经过蒸发、过滤等数道工序、到最后一个池子,就变成可以直接使用的盐卤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