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此创新,却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经得起实际检验的!是经过实战检验的!
例如历史上的浑河一战,就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要知道当时的川浙联军还并没有协同作战,当时他们各自代表的一支步兵,一支战车营,是到了最后阶段都快坚持不住了,才有了短暂的协同,联手作战。
可就算这样,依然打出了令中外瞩目的战绩!
要知道当时的战场形势是极度不利的……奴兵都占据了八比一的绝对优势!
更不要说川浙两军在大部分时间还分兵作战,以至于兵力更显薄弱的情况下,和奴兵的交换比都达到了近二比一!
也就是说二个川军或者是浙军,就能换到一个奴兵!这是什么概念?说明这两支强军的潜力还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这要是双方兵力接近乃至对等的话,估计一比一,一比二的交换比都大有可能!
所以高耀晋相信,只要能够充分挖掘其中潜力,进一步精雕细琢,把老一辈先贤留下来的军事理论发扬光大,再配上他的后世先进军事理念……
相信车步骑营协同这块瑰宝,一定能够在他手中发挥更大的战果!
毕竟大明后期国力日下,不缺战争,而在长期的抗敌过程中,很多先贤都注意到了车步骑营协同的巨大军事价值!乃至各种战斗过程中总结出的军事理论非常之多。
例如先有一代名将俞大猷在抗倭过程中,总结出的《大同镇兵车操法》、又有一代军神戚少保,在三十年的南征北战中编纂出的《练伍法》、《车步骑营阵解》等、
再有帝师孙承宗,在后期的抗击女真人这个中华民族最凶残敌人的战斗中,总结出的《车营总记》和《车营总说》等一系列军事巨著!
而高耀晋呢?要做的就是在这些先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利用他领先这个时代四百年的先进理念,对此战法进行进一步的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而具体来说,首先这个车步骑营中的步兵,学问就很大,要求在战斗中既要能保护战车,还能跟得上战车。所以他就选用了天下步兵中堪称最强的白杆兵,以为代替。
作为这个时代冷兵器代表的白杆兵,土兵阵法的集大成者,冷兵器战法已经站在了这个时代的巅峰!所以在相应的战术战法上,已经没有更进一步的挖掘潜力。
可一旦把如此强大的白杆兵整合进车步骑营中呢?那就是相得益彰了。
并且更重要的是,车步骑营中主要的火力输出,致胜法宝是在于那些战车!而作为热兵器的重要代表,也就是到时候以新戚家军组成的战车营中,那些热兵器挖掘的潜力可就太大了!毕竟这里面涉及的热兵器可不少……
例如各种火器的选择、是鸟铳还是三眼铳……包括配备的弹药是定装火药还是不定装火药等等,学问很大。
而简单来说,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也就是说大明时代的战车,已经远胜于初起时的夏商,盛行时的春秋,而是可以看成是现代坦克的鼻祖。
所以就可以从现代坦克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入手……机动性、防护装甲和强大火力。
所谓机动性,大致可以分为速度和负荷量。
也就是以前戚家军使用的战车,虽然也配备了用来机动的二个车轮,但是其中至关重要,能够极大减轻运动阻力的轴承却没有配备。(毕竟在这个时代,战车技术还处在摸索阶段,不说轴承这种高科技装备,单单车轮的配备也各不相同。甚至用骡车改装的都有。
例如俞大猷在大同所练车兵为独轮车,《武备志》中的万全车就是四轮车,当然可以用人力转向,全胜车、戚老虎所用的火箭战车为二轮车等等)
所以单说车轮中的轴承,里面需要使用寿命达到多少多少的钢珠而言,以此时明代的科技水准,就算有这方面的设想都做不到。
就高耀晋所知道的,在这各些战车中,最先进的也只是简单用生铁做了一个铁圈,镶嵌在车轮里面运行。
这样战车虽然可以在驮马的拉动下前进,但是阻力却是相当之大,机动性能则是更差。
而现在针对这个不足,高耀晋却准备拿出一个划时代的产物——或者叫做简化版的轴承,用轴承来代替粗糙的铁圈,并且里面还配备专门的润滑油,运行起来将相当轻快。
相信这样一来,到时候战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负荷性、都将大大提高!甚至比原来提高一两倍,乃至数倍都不止!
这样在分秒必争,战机稍纵即逝的战场上,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此外在三要素的防护装甲方面,高耀晋也做了重大改进!
以戚家军使用的战车为例,虽然这种战车是选用了椴木木板拼接而成,而椴木这种木材本身就以坚硬著称。
但是碰到女真精锐,例如女真马甲白甲那种精锐射出的利箭,势大力沉,还是有被射穿的风险!
而高耀晋呢?就准备加大强化,例如在战车外围再加上一层铁皮!
一般的明军有点钱的话外面再蒙上一层牛皮,就很奢侈了,现在咱用铁皮!用铁皮把整个战车全部包起来!
相信这样的强度,哪怕奴兵的弓箭再厉害也射不穿了吧?
至于三要素中的强大火力,那就更不用说了!这可是高耀晋的起家法宝哦——也是他最熟悉的!
犹记得当初他在沈阳城时,才短短八天时间就能做出改良式火药,而现在放在了时间不受限制的大长山岛……那还是问题吗?就看高耀晋这个头脑宝库里有多少好东西了!
所以说以车步骑营协同的战法为基础,配合高耀晋的各种改进,大有可为啊!
当然现在这些宏伟的计划都存在高耀晋的脑子里,需要一步步慢慢来。
所以接下来他这样畅想一番后,感觉接下来要做的事——却是派人送一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