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本身就这108道监察御史,还有总管他们的督察院来说,这些人是否称职都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现在高耀晋就准备大力加强这个监察系统,之前的督察院老大不是被他干掉了吗?所以他就举贤不避亲,让他自己的老爹高邦佐登上这一宝座,而且他也相信以他老爹的操守,那是绝对可以做到严明执法的。
包括他一向看不惯的东林党人,这次也有一个人被他重用,那就是刘宗周——
刘周周此人虽然有些迂腐,乃至有些顽固,但绝对是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的,所以当一个监察御史还是可以的,高耀晋就是让他当自己老爹的副手,配合监察天下。
而刘宗周本人也是非常愿意的,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官迷,不爱财,不好色,却独迷当官。
只是他以前费尽心力,也只是做到一个区区的从六品礼部主事,而现在一举当上了都察院的老二位置,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官居从三品,连升了三级都不止,那是绝对的位高权重!
天上掉下来这么大一个馅饼,由此他对高耀晋的感官也来了一个180度的大变化,逢人就说好啊!
不过还是那句话,就靠这108个监察御史来监察整个天下,实在是太少了,就算给他们的俸禄都翻了十倍,积极性大增,可还是忙不过来。
没问题,高耀晋同样是给他们的人数编制开始翻倍,还是整整翻了十倍,来了个1080人!
并且他还在大明每个府,州这一级都设立了常驻机构,也就是所谓的督察局。
这个督察局的功能可就非常厉害了,甚至可以说是无事不管——
不管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还是官场的任何事情,他都可以管,并且还设立了举报信箱,老百姓感觉有什么事情不满意,直接可以投诉举报!
如此有了通畅的联系渠道,相信贪污腐败会明显收敛的吧?
并且更重要的是,高耀晋还建立了一个轮值制度,因为他知道任何人在一个位置上坐的时间过长,同样容易滋生腐败——
所以他就是定下了一个4年轮值制度,就是一个官员哪怕干的再好,过了4年之后他就要换到另外一个地方,从这个省换到另外一个省。并且在轮换的时候,还要有离任审查,相信这样一套措施,应该可以有效避免腐败了。
除此之外,作为重要的都察审计部门,一家独大也不是好事,所以他又加强了锦衣卫的职能,也就是锦衣卫原来是作为皇帝亲军,是锦衣亲卫,而后来才增加了暗中监察天下文武百官的功能。
而现在高耀晋就是把这部分功能进一步强化,并去掉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比如说那种私设刑狱,但是强化了监察功能。
除此之外,他又设立了一个新设部门…�6�8…�6�8叫做督查室,人数不多,才几十人,但直接对他负责。
而这样光是在监察方面就有三个部门,如此三足鼎立,互相督查,他相信不敢说100%避免腐败,但是至少避免绝大部分腐败,是可以做到的。
“晋儿啊,你最近这些部门的设立为父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可问题是多了这么多人,俸禄又都翻了好几倍,钱从哪里来呢?”
如此过了半个月,在一次父子两人的议事中,高邦佐就是提出这个问题。
毕竟这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高薪养廉,财政支出翻了几倍,一方面又要扩大人手,这其中需要的钱海了去了!
可以大明的底子来说,本来辽东打了四年,就已经国库里空的都可以跑老鼠了,又哪里有这么多钱来支持这种改革呢?
不料高耀晋却是胸有成竹的,他只是微微一笑道:“父亲大人大可放心,以现在的形势来说,朝廷是没钱,但是某些人却是富得流油的,并且还是为富不仁的那一小撮人!所以现在国家振兴,朝廷的这笔开销自然是要由他们出了!”
也就是现在的形势高耀晋看得非常清楚,就整个天下来说,老百姓确实没钱,又是小冰河时期,又是头上压着数座大山,民间贫困已极,两极分化——那是穷的穷死,富的富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所以现在高耀晋就准备对那些富人动手,更准确的说他准备对那些各级王爷动手!
还记得那位衡王吗?要知道他区区一个王府,都有良田100万亩(这些良田都是不交税的),仆人数千。
甚至这还不算,朱元璋厚爱后世子孙,还专门设立了三个卫所,动用15,000名卫所军来保卫他,如此花费之大可想而知,而这些全部要由国家财政来支出。
可是他一个对社会毫无贡献的人凭什么拥有这些呢?就凭他姓朱?就凭他吊大?
并且像他这样的龙子龙孙,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例如像他这样的郡王一级全国各地都有几十号,他上面还有更厉害的亲王。
至于更下一级的那些王府啊,郡主啊仪宾啊,更是不知凡几,估计总数都要十万出头。
这些人不仅不事生产,还拥有各种特权,已经成了大明社会的一个毒瘤。
不过现在嘛,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也就是高耀晋有一次跟随小皇帝一起去祭拜了太庙,然后回来后就公开宣告,他于梦中获得了启示,说是朱元璋有感于他这一政策的缺陷,所以授权他进行变革!
至于如何变革那也是很明显的,第1个就是这些王爷,反正那么多龙子龙孙的所有特权全部去除,包括为保护他们而蒙养的那么多卫所军也全部去除,包括他们侵占的那些上好良田,也全部划归国有!
还是以那个衡王为例,按照高耀晋的标准来说,有鉴于他的祖先对大明立下了一些贡献,所以还是可以给予他一些优待的,例如他本人,可以一次性授予他良田100亩,至于他的子子孙孙能有多少地,就是他们的事情了。虽然一百亩听着不少,但是和这位衡王之前坐拥100万亩良田来说(这一百万亩已经收归国有,足够给朝廷文武百官发上几个月俸禄了),那是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