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食堂,单身的老师或者住的远的、值班的老师入了伙就可以吃饭,粮食一般都是自己带些,蔬菜学校的一个角落里有块菜地,除了冬天还能自给自足吃些时令蔬菜。
校长三五不时的去公社啊,教委啊化化缘,再搞点鸡蛋、猪肉,也就将就着过日子了。
所以,来上学第一个要解决的事情除了分班、领书,再就是食宿的问题了。
学校连食堂都没有,宿舍也是没有的。
家里近的,可以选择回家,家里远的或者不想每天回家的就选择住在后沟的村民家里。
通铺,一个炕上住上十个八个的人那种,住多少人完全取决于炕的大小和来家里的人的多少,一个月1块钱一个人。
住在队员家里的人,吃饭都是自己解决的。
早中晚三餐都是带好自己的粮食,淘好米之后用铝饭盒盖好,放在锅台上,主家给放在大锅里蒸。
带的粮食基本是高粱米、大碴子、小米,至于大米?那是稀罕物,你都吃大米了为啥不买辆自行车每天回家吃多好?
做饭全凭自己感觉,水多了就是粥,水少了就是干饭。
反正饭盒的大小是固定的,当然你要是有两个饭盒也是可以的,一个菜,一个饭也都管不着你。
每个饭盒上都刻着自己的名字,也不怕人拿错了。
菜的话,基本就是咸菜,不容易坏,没有时令蔬菜,吃上个半年基本也是个营养不良。
只盼望周末早些到来,路远的和同村的一起结伴回家改善下伙食,路不远不近的自己回家也没关系,关东大地上最不流行的就是丢孩子。
至于说家长去接,那是极少的,放学后校门外一大堆的家长车水马龙等着接孩子的场景就从未发生过。
送孩子上学的也极少,一般都是跟着同村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去一趟就行了,无非是上学路线的问题,要是住宿的话,随便找个人家都行,条件也都差不多,看你自己喜欢或者有没有亲近的小伙伴想一起住,自己决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