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啊,一点也不高,我们家根本就不用交税。”
“太高了,我们家就是因为交不起税,所以我爹才把我给卖了的。”
“还行吧,我家一年的收成,只需要上交一半就可以了。”这是最多的三种回答,差不多占了九成以上。
这三个答案是天差地别,可是却都是真实的。
这主要是因为大隋的税收十分的不合理。
大隋的赋税制度为租调役制,租就是地租,北方交粟,也就是小米。
南方交大米,平均每户交三石粮食。
调就是交布匹,产丝绸的地方交丝绸,产麻布的地方交麻布,也是固定的数量。
役就是服劳役,每家每年都要派人服劳役20天。
这么一看的话,大隋的税率真的不高。
因为一个男丁在成年之后,朝廷都会给他一百亩地,20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80亩是口分田,死后还给朝廷。一百亩地交三石粮食,差不多就是三亩地的产量,也就是三十税一。
这个税率真的很低了,和汉朝最低时的税率差不多。
可是有人觉得很低,有的人却觉得很高,快活不下去了,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收税不合理。
首先大隋是没有商业税的,而且从汉代开始的盐铁专卖,隋朝也没有。
所以住在城里的百姓是不用交税的,所有收税的对象就只有种地的农夫。
而且那些大世家们也是不用交税的,他们用各种办法躲避收税,最后地方官只能把所有税收的重担都压在农民头上了。
没办法,谁叫他们最老实呢。
这样一来,本来只用交一个人的税,可实际上却被压了四五个甚至七八个人的税收。那个被卖了的学生,他家更苦,被收走了九成以上的粮食,逼得他父亲只能把自己儿子给卖了。
杨广算了一下,他家最少多交了二十户的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