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杜笙的片酬。
由于在好莱坞还算新丁,但参考他在全球的综合人气与影响力,还是给到280万美元。
杜笙很清楚这算不错了。
他上部客串的《杀死比尔2》,片酬是50万美元。
李联杰出演好莱坞的第一部片,片酬也才50万美元。
杜笙懒得计较,只是让参投的奇迹格斗公司,安排财务与制片去对接审核。
反正这笔钱,一半是当年从地上拣到的,一半是前段时间打卫冕战时下注赢得的。
说来说去,都是灯塔人民贡献,亏了也不心疼。
拍摄时间得半个月后,杜笙计划先回国内一趟。
只是还未起行,就被杜奇峰、庄闻强叫了过去一起聚聚,顺便参观一下让他们向往的好莱坞CG工业。
为什么好莱坞对如此多圈内人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当杜笙随杜奇峰迈入工业光魔的基地,才恍然大悟。
这家特效公司是由《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创立。
《星球大战》系列、《夺宝奇兵》系列、《侏罗纪公园》、《阿凡达》等代表作,就是它的高光时刻。
不可否认,当中的硬件设备、软件工具、人员配置等方面,的确算是目前全球顶端。
尤其是渲染引擎、3D建模、渲染节点等专业,暂时没人能够复制。
也让很多需要制作特效的影视公司,不得不跟他们合作。
说起来,其实早在四十年前,好莱坞就凭借其卓越的特效技术,征服了欧洲观众。
譬如《太空漫游》这部科幻电影,比阿波罗登月计划还要早一年面世。
影片中那宏伟壮观的宇宙景象、设计独特的飞船以及丰富的科幻元素,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当人们听到阿波罗成功登月的消息时,很容易将电影中的画面与现实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灯塔的航天科技虽然领先,但远未达到电影中所描绘的程度。
随后,《星球大战》和《侏罗纪公园》等系列作品继续以它们惊人的视觉效果征服了全球观众。
这些电影无疑是好莱坞的代表作。
但它们毕竟只是虚构的故事,结合了高度逼真的特效。
而真实的灯塔,并不像电影里那样无所不能。
许多人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容易被电影中的景象所误导,从而在潜意识里高估了灯塔的实力。
若杜笙不是再世为人,只怕也要像大多数人那般产生类似错觉。
确实,一个能在四十年前实现登月壮举的国家无疑是非常强大的。
然而,它的力量是有界限的。
它并不能像电影中那样轻易击败外星舰队。
这种对灯塔实力的过度美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电影特效技术的强大影响力。
即使不考虑宣传效应,单从商业角度来看,电影特效本身也是一项极佳的盈利工具。
去年的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中,前十名几乎都被特效大片占据。
每部电影的票房收入,都远远超过国内全年市场的总和。
例如,去年排在第十位的《特洛伊》,其票房达到4.57亿美元。
而豪取9.3亿美元票房的《怪物史莱克2》、《哈利·波特3》、《蜘蛛侠2》、《超人总动员》几部电影更是稳居前列,每一部都是特效巨制。
杜笙有前世记忆,很清楚未来的电影市场将更加倾向于特效大片。
传统电影可能难以抗衡这一趋势。
在国内,已经有先驱者尝试过这条道路。
项桦強几年前巨额投资的《蜀山传》就是一部特效大片,可惜票房表现不佳。
直到三年前,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上映,取得2.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这才真正开启国内大片的新纪元。
不过,《英雄》更多依赖的是大规模的人力投入,而非CG特效。
面对这样的技术差距,国内圈子无可奈何。
哪怕是杜奇峰、徐老怪这些业内大导,想要制作CG特效也只能找灯塔帮忙。
这种情况让人很不是滋味。
杜笙心中明白,日后想要在这一行寻找新的发展领域,那么特效公司无疑是最具潜力的选择。
“要玩就玩高科技!”
这也是他此行来的目的之一。
既是为了帮助自己的大片,也是为了国内脱离这一行的荒漠。
让阿曼达收购Digital Domain特效公司,看来得从急从快才行。
这家公司处于倒闭状态,但特效水准却仅次于工业魔光,绝对是一只下蛋金鸡!
要是让别人捷足先登,那真是后悔莫及。
因此,在与庄闻强、杜奇峰等人短暂告别后,杜笙趁着还有点时间,干脆先去一趟TVING公司,让阿曼达尽快落实到位,这才打道回府。
登机后,杜笙找到自己的座位,轻轻放下行李,系好安全带。
他从包里拿出手提电脑,打开社交媒体和新闻应用,准备在飞行途中浏览一些最新消息。
屏幕亮起的瞬间,一则醒目的标题吸引了他的注意:
【少女时代国内巡演大获成功,粉丝热情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