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都在成长

棒梗闻言大喜,他觉得自己的春天来了,如果就这样一辈子留在这里,也挺不错的。

……

初冬的北疆已经是大雪封山,一片银白,地里已经没有什么活儿干了,大部分时间在宿舍里“猫冬”。

来兵团之前,葛小虎以为是准备与“老毛子”打仗来的,现在已经到了边疆,就时刻准备着吧。

望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窗外,那是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他们的连队驻地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上千人口,几百户的家庭,对外联系仅有连部一台手摇式电话机,而且只能先打到营部,再转到团部。

这部电话只能在团部范围内使用,再对外就是长途电话,没人打过。

葛小虎他刚到时,还有从营部通过电话线传来的有线广播,后来也没了。

连里没有无线电广播,极少数人家有半导体。村里闭塞得很,那里许多的老人,自打到了北疆农垦区就没有出过村。

葛小虎问连长老宋,“我们这里离s国还有多远?边境在哪里?我们这里打过仗吗?”

连长老宋告诉葛小虎,“在这山后头就打过仗,那里有抗日联军的足迹。”

顿时,葛小虎的心里升腾起一种敬仰。

“那我们这里的后勤补给怎么样?”

“一旦打起来,后勤物资肯定能跟的上。咱们山里就有个军工厂,能制造枪炮还有弹药。”

葛小虎闻言就舒心踏实多了。

他是今年刚调来这里的,由于他在原部队里表现出色,现在已经是正排副连职干部了。

闲事,连长老宋就跟葛小虎介绍他们部队驻地附近的情况。

老宋说,团部驻地二龙山车站旁约五百米远,伫立着一个水塔,那是倭国人当年留下的遗迹。

当年这个地区被倭国人长期统治,倭国开拓团在这里拓荒种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户。

倭国侵略军修建了许多军事工事,在深山里也有修筑的军事设施,供他们屯兵、储藏以备战争之用。

开拓团是在“9·18事变”之后,倭国向夏国派来的军事兼民间组织。

“开拓团”不光有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

据不完全统计,倭国在侵占夏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八百六十多个、三十三万多人。

“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夏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夏国农民耕种,从而使几百万夏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倭国组建的一万两千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无法计数。

据说,抗战胜利开拓团撤离时有四百人左右,后来途中死了很多。

从夏S边境在山里徒步走,很多妇女孩子走不动了就留在了夏国黑河地区。

连队驻地有一个女知青,她的妈妈就是倭国人。当年她的舅舅是开拓团的,从倭国来到夏国东北,姥姥在家放心不下,就派妈妈来照顾。

谁知到这里不久,倭国就投降了。没有找到舅舅,妈妈也回不去倭国了,于是嫁给了她爸爸。

去年夏倭邦交正常化后,没有几个月,她妈妈就回倭国了。

葛小虎到了部队后习惯了写日记,他的日记本上第一页就写着:“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GM的首要问题.……”

葛小虎,身为副连长并兼任一排之长,麾下有一新兵李华国,其表现尤为亮眼。

葛小虎慧眼识珠,认定李华国为可塑之才,便时常给予勉励,鞭策他不仅要加强训练,更需加强文化修养,以期有朝一日能如自己般,通过不懈努力,提干成功,踏入军校殿堂,实现军旅生涯的华丽蜕变。

今年秋,19岁的李华国应征入伍,实现了自己从小就怀揣的当兵梦。

这一切的起因要追溯到他10岁那年,部队在冬季拉练时住进了他家的空房子。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兵哥哥们不仅帮助他家挑水、打扫院子,还时常送来多余的饭菜,这些小小的举动让年幼的李华国感受到了深深的军民鱼水情深。

那时,他就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去当兵,回报这份情谊。

李国华是初中文化,现在负责连队的蔬菜和粮食采购工作。

在北方的冬天,连队的生活尤其艰苦,蔬菜的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每年十二月初,连队都会开始采购和储备冬季蔬菜,而李华国和他的战友们则负责将这些蔬菜搬运到菜窖中。

这些菜窖,不仅是储存食物的地方,更是连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和平时期,七十年代的野营拉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手段。

冬季,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进行一个多月的野营拉练更能磨练部队指战员的意志。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部队的四个年头里的特务连一排长易援朝有幸参加了3次冬季野营拉练和2次夏季游泳训练。

警卫二师工兵团是一支现代化的工兵部队,是京城卫戌区着力打造,在全军区数一数二的工兵团。

她还是一个有着光荣称号的英雄集体,“劈山开路先锋连”就出自该团。

说警卫二师工兵团数一数二,首先因为该团是建国初期由多个优秀工程兵部队合並组建而成。

二是装备先进,工程机械大多为国家用外汇进口的,在当前这个夏国技术、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属难得,也体现了夏国克服敌对国家的封锁,强军备战的军事思想。

二师工兵团机械化程度高,车辆多,有运输连,舟桥连是工兵团的特点之一。

再就是该团兵员多,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可承担工作项目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