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夏国南北千千万万个像杨小彤这样的有志青年都抓紧时间泛舟于知识的海洋之中,你追我赶,打算在这决定人生的考场上成功扭转命运的舵盘。
…………
夏国政务务院批转文教部《关于今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
一时间,举国沸腾。
无数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终于看到了希望: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来临!
这一年的一场考试,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张一谋,77年参加高考,考入京城电影学院;
画家罗钟立,77年参加高考,考入蜀省美术学院;
钱营一,华清经管学院院长,也是77年参加高考,考入华清大学……
这年,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复习资料刚面世,就立即引起全家连夜出动排队抢购,印刷厂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
有的人拿着小板凳,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是半夜里来排队的。
前几年,夏国一个省大学招生计划不足2万人。
由于这期间中断了十多年,今年报考的人很多,大约有五六百万人参加。
真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有意思的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
……
去年,夏国已经不再硬性要求知青下乡。
所以,身为军人的郑朝阳便安排好马上要高中毕业的儿子郑海生秋天去当兵。
当兵,可是属于相当不错的职业。
但是到了6月份毕业季,郑海生还是坚定选择了插队落户当知青。
郑海生说要独立走路,自立苦炼。
可能受母亲白玲的影响较大,她要求郑海生8岁以后凡是自己能做之事都要独立去做,所以他从小就学会了缝补衣裳。
离校下乡的场面历历在目,郑海生他们两男三女同学胸带红花坐在马车上,师生们敲锣打鼓,夹道欢送,好热闹好激动啊!
但是郑朝阳跟白玲都没到场,也没有给郑海生准备被褥,他们可能对他是失望的。
下了乡后才知道,这农村里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
青年点就是制瓦房西侧一间屋,一个大土炕,中间木隔断,外边住两男生,里边住三女生,土炕还要自己烧。
如何吃饭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商定由女同学孙雯做饭,工分大家均摊。
青年点旁边是公用厕所,热气腾腾的馒头一上桌,苍蝇落一层。倭制炮弹壳做的钟就挂在青年点旁,特别响,队长一敲,心都要跳出来!
夏天铲地忙季,郑海生他们早上两点半起床,三点半必须出村到地,否则扣工分。
孙雯头一天夜里11点半起床做饭,第二天早上两点把面食和咸菜用报纸打包好,每人一份放在桌上,她就去睡觉了。
孙雯做的饭菜十分可口,特别是馒头,好吃得不行。
夏天,蚊子多,咬的郑海生一晚上没睡好夹着纸包,扛着锄头,几乎是边走边睡。
干着活,突然变了天。
大雨浇个透,冰雹手捂头,因为路远旷野,只能忍受。北方农村蚊子特多,抽烟恶习就是这么学会的。
有一次拉小麦,由于女生无力绞紧绳索,只好帮忙,当郑海生帮助第二个同学时,突然感到天黑一片,随之倒下,被紧急送到了大队卫生所,第一次知道这是中暑了。
到了寒冬,零下30多度,“烟炮”刮得睁不开眼,但也要到野外刨粪积肥。
春种、夏除、秋割、冬送,刘海生样样都干过,留下伤疤刀痕无数,下乡使他养成了不畏艰难的性格。
自打下乡,他从未向父母要过钱,年终工分分红还结余一百多元钱,在这年月也算不少。
郑海生是高中入的党,又是青年点队长,属于“根红苗正”,不久被选调到县“基教队”。
农村条件很差,几个人盖一床被子。
基教队有严格的“三同”要求,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刘海生对农民有基本的了解。
这种艰苦生活对于农民来说是终生的,但是他们仍然乐观、勤劳、乐于助人。
农民到了过年才肯杀头猪吃到肉,但是常请刘海生到家吃“杀猪菜”,唠家常,平时干活帮助知青接垄是常事。
下乡一年,郑海生才知道这农村的生活太苦,有些后悔自己的决定了。
直到,小道消息说要恢复高考了,刘海生高兴坏了!
大家都很兴奋并准备迎战,等正式听到恢复高考的广播通知,刘海生他们5位知青开始挑灯夜战。
大家齐努力,好不容易才凑齐了教材,但实情是你问我,我问你,都不会啊!高三差半年,基础又不好,加之忘得差不多啦,无奈只好回校求助老师们。
郑朝阳与白玲内心深处早已宽恕了他们的儿子,当得知郑海生即将归来参加至关重要的高考时,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海生,爸爸给你找个好地方复习功课,保证比伱一个人闷头苦读效果要好得多!”郑朝阳满怀期待地说。
郑海生一听,脸上顿时绽放出笑容:“那敢情好,爸,您打算让我去哪里复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