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这里是京大

也是,这年月能报考新闻系的可都是干部子弟,一般人家孩子的那了解这个专业,首先外语就过不了关。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刘淑贤的同学杨英明。

说起杨英明进京大,他的经历里就曲折多了。

因为当兵时做过文书和宣传干事,他报了京大中文系新闻专业。

第一批录取结束后,杨英明没收到通知。

杨英明以为人生就这样了,这时婚他也结了,孩子都有了,没考上就没考上吧,那就继续过日子吧。

过了些日子,忽然又来消息,说京大中文系新闻专业要扩招。

本来已经平静的生活又激荡起来,有一天,居然真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于是忙着安顿老婆孩子,办理离职手续。

进校之后,他才知晓整个事情的原委。

中Y各新闻单位10年少有新人,首批招生结束后,他们强烈要求学校扩招。

到了学校才知道,主管当年新闻专业招生工作秦老师接到张副校长的电话,要求再扩招40人,本来落榜的杨英明又幸运的被录取了。

张副校长思想很开明,特别强调不要……,不要因为某些学生家长的一些所谓的……,影响正常招生。

跟杨英明同样经历的还有,已经28岁的女考生李红,她的孩子已经5岁了,虽然分数过线,但是第一批并没有被录取。

得知秦老师在崇文门一家小旅馆查看档案,进行第二批录取,她从所在单位骑车找到秦老师,她就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机会了,请老师给我这个机会。”

秦老师觉得,一个女同志,28岁的年龄,又有孩子了,这一年不录取她,下一年她参加考试的难度会更大。

就这样,李红成为京大77级新闻专业的老大姐。

新闻专业年龄最长的叶军比刘淑贤大了14岁,考试时31岁,转年入校已经32岁了。

刘淑贤他们都特尊敬他,叫他老叶。

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刚进校那会儿,教材还没来得及更新,……之前的东西、……期间工农兵学员的东西,交织在一块儿。

教学内容虽未正本清源,京大课堂的自由之风已经恢复。

包括杨英明在内的年龄较大的学生,老师竟然还允许他们端着茶缸子上课,“坐在后面,上课还可以抽烟”。

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在一起上基础课和公共课。

77级文学专业里有陈建功、黄蓓佳、王小平等一批入校前就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

他们不仅是本专业同学心中的榜样,对于新闻专业,乃至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也是校园明星一级的人物。

文学专业49人,新闻专业洋洋70人,古典文献专业男生才14名,女生才5名,是名副其实的小专业。

古典文献专业的人后来被刘淑贤她们戏称为“出土文物”。

用杨英明的话说,“很安静,3个专业的男生同住一栋楼,他们专业的几个宿舍永远没有声音。”

这个专业还特别怪,4年才招一次生。

上无师兄师姐,下无师弟师妹,古典文献的学生当真成了边缘人群。

最有意思的就是她们新闻专业了。

图书馆,是比课堂更吸引他们的地方。

新闻专业这年头还属于保密专业,学生得到特许,可以查看一些外刊,甚至被允许到总参三部礼堂观摩这时所谓的“内部影片”。

……时期关闭的外国小说阅览室被打开,允许普通专业学生本室阅览,但不可借出。

这里经常人满为患。

刘淑贤和好朋友柳学红几乎天天泡在那里,好多世界名著都是在那里看的。

都是大部头,常常是看到关键时刻就要闭馆,回到宿舍惦记得不行,第二天再去。

刘淑贤特羡慕柳学红阅读速度快,一会儿就看完一本。

她慢死了,特着急。

也就是打今年起,京大文学社遍地开花,全国各地大学都兴起办报、办刊的热潮。

刘淑贤她们新闻专业办了一张《实报》,取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之意,以新闻评论为主。

从报头到版花全是手写,全班同学的笔迹在上面都可以找到。

主笔高冰山被称为“辣椒主笔”,国际国内的大事小情没有他和同学们不敢评论的。

闲不住的刘淑贤,业余时间还跟着杨英明他们几个参与了京大五四文学社社刊《未名湖》的编辑。

她们新闻系的几个人负责校内新闻和时评部分。

柳学红则和另外两个文学专业的同学参与了《未名湖》文学部分的编辑。

这年月的大学生们,对国家社会、民生时事充满了热情,对自己的大学生身份无比自豪。

甭管谁出门,都别着校徽。

京大的人戴校徽,其他学校的人也都戴,但是走在街上,人们看他的眼神就不一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