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虽然说都会发生,但是主动交上去和你私藏的人口告发你...
那待遇...
可就是两码事。
不过他们的事情终究是个人生死的小事,在长安,有另外一件事情正在被讨论着。
长安。
两仪殿。
“陛下,侯尚书求援的奏章已经送到兵部了。”房玄龄开口说道:“虽然粮草还够,但是军械消耗过大,已经有些不足了。”
“不过从战果上来看,还算可以接受,我军连续占领了平壤的建安、平郭数座城池。”
“并在建安、积利、大行一线建立了防线,不过在面对不断增援过来的高句丽军队,侯尚书带去的军队已经有些吃力了。”
一万唐军与三万辅兵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数字。
当正规军在战斗中不幸阵亡时,便能够从数量庞大的辅军中挑选出合适人选加以补充。
而这些辅军成员呢,则可通过河北道持续不断地招募得到补充。
尽管拥有着河北道这样坚实后盾的有力支持,使得一万精锐唐军加上三万辅兵得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兵源补充,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形势就会一直对侯君集有利。
诚然,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战事进展,他手中掌控的精锐唐军或许会逐渐增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句丽方面同样也有着类似的补充机制,他们同样能够从本国各地调集兵力投入战场。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是唐军还是高句丽军队,在长时间作战过程中所消耗的军械和粮食都不可能无中生有、自行增多。
甲胄这类装备相对而言还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循环再利用,可像箭矢和各类兵器等则不然,它们在频繁使用后极易出现损坏甚至报废的情况。
长此以往下去,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军需物资供应,那么无论哪一方都可能面临因资源匮乏而导致战斗力下降乃至最终失败的困境。
“很好,侯君集此次作战的首尾我都看过了,他这一战,打的很漂亮。”李二很满意侯君集的军事行动:“不仅连夺了那么多城池,还就地建立了防线阻挡住了高句丽军队的反扑。”
“只是...”
“现在朝廷还有哪里的军队可以支持侯君集?”
“回禀陛下,现在正值春耕季节,兵部预计估算,要到四月以后,才能有成建制的府兵经过征兆援助侯君集。”于谦回道。
侯君集这个兵部尚书出征了,兵部的事情就交给于谦这个兵部侍郎了:“而且臣也不建议这个时候征兆府兵,因为要是耽误了今年的春耕,等到年末,朝廷面对的压力就会更大。”
“于侍郎说的对。”民部尚书萧瑀也出列回道:“去年的秋粮虽然都已入库,但是还不足以支撑一起大规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