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千秋当初让人查了许少安之后,对于许少安的才学还是持怀疑态度的。
只觉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如何能有这般城府,能隐忍至此,这少年人的心性,怎可能被他掩藏的滴水不漏?
那首《青玉案》或许是许少安从哪得来,在他背后是否有着一位真正的诗词大家?
他一开始想过是不是许少安的二叔云清先生在背后作妖,但在仔细翻读云清先生的诗集后,他发现云清先生作不出《将进酒》这样的诗!
那诗中的豪情万丈,如云清先生这种词风颇有些小家碧玉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但他始终还是怀疑,只是今日看见这首咏梅,他心中的怀疑顿时间烟消云散,如天上的乌云被手拨开,露出了湛湛青天。
所以,许少安是真的有才,而且是大才,且看这诗中所含的意境,就能知道许少安是什么样的人。
若非此道中人,又怎么能作出这样的诗?易千秋不由得对这个师侄,又高看了几眼。
不由得赞道,“好诗,好诗!”
易小满此刻一脸的惊为天人,那诗中最后一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竟感觉像是她在那花丛中笑一般。
然后就听她补充了一句,“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对于这个评价,在场之中却没有一个人反驳。
在诗词一道,易小满的理解肯定比易千秋更深,她有些激动的来回走了两步说道,“这首诗虽用词简单朴素,但其中意境却比天高。”
“句句没提梅花,但却将梅花的品质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意境之深远,让人有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坦然。”
她接过易千秋手中的诗词,脸上的喜欢溢于言表,又轻声念了几遍,而后看向春秋道,“把这首诗裱起来。”
春秋有些震惊,自跟在易小满身边,还是第一次说要将他人所作的诗裱起来的,可见小姐对这位许公子青眼有加。
她小心翼翼的捧着那首诗去了内屋。
易千秋笑看着这幕,对着冬夏道,“看来今日得见师侄,一壶茶怕是不够,去把珍藏的好茶拿出来,泡茶招待我这师侄。”
夏冬答了声“是”,转身离开。
“少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