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朱标的气场,国子监学生晕了

官员中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刘三吾虽低着头,心中却如警钟长鸣。

作为资深翰林学士,他对朱元璋昔日对天下学子定下的规矩自然了然于胸。

但紧接着,朱允熥开腔道:“大明洪武帝有令,凡军民利弊,生员不得妄议。”

“若有建议,应由相关部门、民间贤达、有志之士、朴实农民、商人工匠自由陈述,任何人不得阻拦,独生员除外。”

这是朱元璋早年为天下读书人设定的铁律。

简单来说,这世上无论何人,哪怕是田野间的农夫,也可对国事指指点点。

唯独读书人,不得涉足书本以外的议论。

这样的规定,源自朱元璋早年的个人经历。

他认为,读书人应专注于学问,未经实战磨砺,空谈误国。

被朱允熥一番洪武令搬出来,刘三吾等人群一时哑口无言,气息滞涩。

沉默许久后,终于有一名官员犹豫着开口:“殿下,今日众监生并非议论国事,而是心忧大明江山。”

另一人接着道:“监生们所提,前东宫讲师黄子澄,学富五车,授业解惑,为何无端遭贬至宣府镇守边疆?”

言毕,那人偷偷抬眼,悄悄瞄了朱允熥一眼。

这番问话,直截了当地触及了现场的敏感神经,矛头指向朱允熥。

“殿下今日夸赞羽林卫指挥使颇有开平王风骨,原以为黄子澄被贬只是殿下对他政见不合的误会,现在看来,似乎确有其事了……”

“皇上改封殿下为淮西郡王,学生们的言论,纵有偏激,也是出于维护天下纲常,何错之有?”

“祖宗基业岂能轻易改为藩国或郡国,殿下英勇非凡,理应表彰,无人不赞同,但祖业非同小可,不可随意处置。”

“我必上奏皇上,请求再次调整殿下封地。”

一时间,争论的气氛剑拔弩张。

刘三吾眼神一转,上前一步:“殿下,今日监生们或许言辞有失偏颇,但根本上还是为了国家社稷,也是……关心殿下的缘故。”

“若您今日能让监生们安然返回国子监,那便是仁德之举,足以让人称颂了。”

这话里,难道没有你的问题吗?你可曾自省?

听着刘三吾这老家伙的说辞,朱允熥眉头紧锁,眼底首次闪烁起冷冽的杀机。

他竟在劝自己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