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能否年年出资?

先是朱允熥借题发挥,敲打江老及士绅,指责其不顾大局。

紧接着,江老祖隐晦提出,朝廷此行浙江,旨在救灾。

而朱允熥则强调,朝廷不仅要救眼前之灾,更需推行变革,以期百姓更美好的生活。

至此,江老抛出了最后的底线。

他们愿意贡献钱粮予官府与朝廷。

言外之意,他们无意对抗朝廷,但对于变革持反对态度,希望通过物资贡献换取不进行变革的结果。

这样的条件朱允熥绝不会接受。

正如同夏原吉预料。

朱允熥忽然轻笑出声,望着疑惑的江老道。

“说来也巧,我常听人讲,百姓的欲求似无底洞。江氏与亲朋故旧慷慨解囊,支援浙江子民。今年尚可,明年又如何?得了今年的恩惠,百姓难免期盼明年再继续。”

“不知江氏能否承诺,年年如此,持续供给?”

话题再次绕回到摊丁入亩,官绅同责这一政策上。

朱允熥的眼神深邃,紧紧锁定了面前这位年逾百岁的长者。

他口中说百姓不懂得知足,实则是暗指老人背后所代表的官绅阶层贪得无厌。

官绅们渴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朱允熥心里盘算的却是让这成为常态。

这种矛盾,几乎无法调节。

大明的历史上,从不曾有向人妥协的传统。

这一点,朱允熥很是满意,无意成为首位打破常规的人。

江老的面色略显黯淡,那满布风霜的皱纹间,隐隐透露着不悦与恼火。

“十年寒窗方能踏入科举之路,几十年方能培育出一个贤良之家。百姓的不满足,本就是人间常态。应以教化引导,好比疏导洪水,教会民众如何知足常乐。”

“而教化的重任,需由天下读书人担纲,他们在乡间稳定国家。”

“那些圣贤之后,大多清贫,若国家能给予供养,年年便能涌现才华横溢之人,确保朝廷人才辈出。”

“试问,若读书人连温饱都成问题,衣衫褴褛,又怎能潜心钻研圣贤之学,又怎可能长途跋涉进京赶考呢?”

江老的声音颤抖,夹杂着无限感慨,而后逐渐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