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遴选诸王世子进大本堂

刘远也低声笑了起来:“听说他本有意争夺礼部尚书之位,这次被都察院问责,作为左侍郎的他,难逃责任,心中怕是怒火中烧,疲于应对御史们的责难了。”

朱允熥回头望向礼部衙门,吩咐道:“密切留意城内的一切动态,尤其是江陵山出现的那些人物。”

那些人图谋掌控今科主考官的位置,眼下问责礼部不过是第一步。

待到朝堂上的议论与氛围逐渐升温,朱允熥深信,他们很快便会将矛头指向任亨泰。

要让任亨泰陷入无尽的诉讼之中,今年科举会试的主考官人选才有望避开礼部的圈子。

朱允熥脑中灵光一闪,不禁恶意地想象起来。

要是能把刘三吾那些人聚一块儿,当面甩出那个老掉牙的笑话,他们会是何种精彩的表情?

想当主考官,直接跟本宫说吗。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你说了,我才知道。

我知道了,才会给你啊

……

一边腹诽着,朱允熥已步入翰林院。

翰林院,大明最清贵的衙门,除了偶尔传来低沉的诵读声和纸页轻轻翻动的响动,四周静谧不已。

刚踏入门槛,迎面便是一座至圣先师的雕像庄严矗立。

大大的耳朵,两颗智慧齿透出几分可爱,慈眉善目到让后世弟子几乎忘了他曾经的锋芒与追求。

雕像背后,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松巍然屹立,枝干虬曲如龙腾虎跃,古朴雄浑。

传闻这棵古松并非一开始就生长于此。

元朝统治者对中原儒家文化从未真正接纳,直至朱元璋定都应天。

遍访江南,才觅得此株最为繁茂的古松,并不惜重金将其移植至此。

仅仅一棵树,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政治影响。

仿佛随着古松踏入应天城,江南民众的心开始悄然变化,更多的士子被吸引,源源不断地涌入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