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刻一切都清晰明了。
皇上仅凭一道圣旨,就牢牢掌握了可以颠覆百万人命运的权柄。
大明再也不是文人的天下了。
文臣们一片哀叹。
这一次,刘建安无需朱允熥的吩咐,主动读起第三道旨意。
“奉天承运……国之文化,儒家为尊,天下百姓尊孔子为万世师表,此为民心所向。先圣遗风惠及千年,致和平教化,功绩流传万世。”
“然先圣之后,不思先辈之德,不行先辈之志,无视国法,私祭前朝,私通异族,以下犯上,罪不可赦。咱崇圣贤之道,心怀宽恕,死罪可免,活罪当受。”
“故剥夺衍圣公之爵,孔氏功名尽削,命有司将其押至南征大将军麾下,以王道之仁安抚新民,并遣往欧罗巴,传扬中原圣贤之道。钦此。”
洪武门前的哀嚎终于沉寂。
今天,若说皇上允了百官告老还乡,皇太孙策马威凌群臣,是把文官脸面狠狠地摔在地上。
那么褫夺孔府衍圣公爵位,抄没九族功名,放逐至遥远的欧罗巴,则无疑是将全天下士子学者,一股脑儿地踩入了尘埃。
自此以后,大明再无“衍圣公”之名。
孔子依旧是孔子,那位载誉千秋的大德圣人,世人仍将敬仰,与大明同享永恒荣光。
但儒生们从此成了皇权笼罩下的一脉学问,不再超然。
三道圣旨,一道比一道惊心动魄,如巨浪般一次次拍打着文臣们的心,冲击着嵩永街上围观的百姓,以及那些未请求致仕却匆匆而来的官员。
在这一连串震撼中,刘建安面容平静,诵读起第四道旨意。
“奉天……普天之下,亿兆黎民,朝廷设官十四道,官吏二万八千,岁岁官位虚悬。咱念民生之苦,忧社稷之重。国需良才,科举取士虽正途,然栋梁稀少。”
“今思变革,广设学院,教人识字明理,学得真本领,推行新政,办新学。开放公考,不论出身贵贱,上下并进,于新政之中,凡有才智,有志愿者,皆可于春日赴京,报名以显志向。”
“望四方周知,愿万民明白,盼有志之士汇聚朝堂,共绘大明盛世之图。钦此。”
新政与新学为何?
洪武门前,懂的人寥寥无几。
朝廷日后自会慢慢给大家说明白。
可有一点很明确,此后,在大明朝想要当官。
光靠考取举人,甚至挤进两榜进士的行列,已经不够了。
举人、进士们,依旧得经过那套公考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