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眼中满是忧虑。
他不迷信王朝兴衰的宿命论,但在这片以人治为主的大地上,高高在上的权贵们,似乎从未真正弯腰倾听,问问那些终日耕作的农民,他们的切实需求。
“老百姓究竟想要什么?”
朱允熥再次抛出问题,仰望天空。
他轻声道:“百姓要的是温饱,要有余食,要有闲钱置物,要有更敞亮的居所。他们的子女应得学堂教育,而非世代面朝黄土。”
“按丁征税,上林苑监努力提升粮食收成,一切只为填饱肚子。可百姓心中其他的愿望呢?”
“我为何推动文渊阁同意铺设更多公路?为何赋予潘开朗巨大权限,让他在黄河沿线大兴土木?又为何在此时探索铁路建设的可能?”
“我朝子民中,需有人脱离田间,去从事更有意义的工作。更确切地说,是从事能带来更多收入,让生活更加美好的事业。”
“那些重体力活,采矿、挖煤、边境建设,不妨留给外人。而我朝民众,则投身于公路、河道跟铁路的建设中。”
“这些工程,朝廷未强征劳力。即使有所动员,也是给予充足的薪酬跟粮食,不让百姓自己带着干粮,无偿为朝廷效力。”
朱允熥语调平和,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说服力。
朱高炽沉吟许久,缓缓回应。
“这般行事,朝廷哪来这等财力物力?纵使钱粮充裕,一旦超发,市场物价必然上涨,百姓生活依旧困顿。”
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常识了。
当流通中的货币量激增,而实际物资并未随之等比增加,多余钱财只能推高原有的商品价格,形成普遍的通胀现象。
收入增多,物价也随之涨高。
“因此,开国公还得在那里驻扎多年,说不定得十几载春秋。”
朱允熥脱口而出,“南方简直就是个聚宝盆,南征军队每推进10里,大明物产就丰富10里,全都能运回来,物价自然就稳了。”
“这观点我没在书里见过。”
朱高炽轻叹,细语自语。
这种说法虽未见诸书籍,但他心里清楚,这话说得没错。
近年来,随着倭国金银源源不断运回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