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避免了登陆战的大规模损失,缺点是整个计划可能因为陆地行军给对方足够的准备时间。
因为就算是骑马,从埃及地区到达苏伊士直线距离也有两千里,而从也门进军的直线距离是三千里。
就算是骑马全速奔袭,埃及方面也需要十天的时间。而也门地区的士兵则需要半个月以上才能到达。
这个效率完全比不上直接登陆。
所以这个计划被否决了,这次的是新的调兵方案,这次则是打算海陆并进。
海军直接在西奈半岛和埃及靠近苏伊士运河的地区强制登陆,而最优的选择就是在苏伊士湾。
苏伊士湾宽度有四十里左右,长度有四百里,连通红海和苏伊士运河。
因为火炮制造技术,奥斯曼帝国没有能力对海湾进行封锁。
即使对方最大的大炮,射程也不过十五里左右,也就是说在海峡两岸布置炮兵阵地,苏伊士湾还有十里左右的安全通道可以通航。
况且奥斯曼帝国方面没有在苏伊士湾两岸布置重炮阵地的打算。
不过考虑到被强制登陆的可能,奥斯曼帝国在苏伊士湾的主要港口都布置了一千人到三千人不等的军队。
并且根据地形和防守难易程度在这里设置了小型火炮为主的炮兵阵地呵呵堡垒。
一旦被攻击,足够支撑到苏伊士地区的援兵或者埃及地区的其他援军增援。
看着是成体系的防御。
然而根据军事情报部的资料,这些地方因为远离奥斯曼帝国核心区域,当地的工程又是丞相派人转包给了埃及的一个工程队。
这个工程队曾经参与过苏伊士运河的修通,技术和实力都是没有话说。
但无奈丞相太贪婪,每年拨付的款项有百分之四十都落入丞相自己的腰包,剩下的转包人在层层克扣,还要送礼等等,真正用到工程上的钱还不到十分之一。
所以这些外部堡垒和炮台基础设施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