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评论认为,电影的非线性叙事和隐喻手法增加了观众的理解难度,影响了观影体验。
相比前世来说,《太阳照常升起》叙事结构没变,但隐喻就大大减少了,这也得益于苏宇改变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又用《让子弹飞》影响了姜文的思想。
甚至在拍摄期间也提出了很多意见,要适当减少隐喻。
隐喻太多,不是一件好事,很多隐喻除了导演能看懂,观众都是一脸懵逼。
就好像做阅读理解,作者简单的一句话,做题的学生却解读出各种千奇百怪的答案。
苏宇不喜欢做阅读理解,自然也不喜欢太多隐喻。
尤其是当这部电影还要冲击国外奖项时,国内都看不懂,更何况是外国佬。
但不让姜文做隐喻他又办不到,他就喜欢这个调调,所以是减少了很多隐喻,但依然还保留了不少不是那么晦涩的隐喻。
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是情理之中的的。
但评选奖项的是电影人,不是观众,很多电影人就喜欢这个调调,你要是把电影拍得太直白了,他们又不喜欢。
太过直白,连普通人都能鉴定好坏,那还要评委干什么?
评委嘛,就要彰显出自己的品味更高级才是!
在《太阳照常升起》之外,最高的一部电影评分是3.1分。
张国师的《三枪》是1.8分。
还有很多电影评分为0,比如有一部《杀手在我心》,媒体直接评论这是一部拙劣的黑色电影,有观众看到电影中无底线的血腥镜头时直接愤而退场。
所以……提名电影,其实很多都是评委的口味和观众口味有巨大冲突。
观众只在意故事好不好看,而评委更在意的是电影表达出来的思想。
就分数来讲,《太阳照常升起》的得奖率肯定比《三枪》高,苏宇也更有几率比孙颜王拿奖。
当然,媒体预测是媒体预测,真正的奖项也只有在揭晓的那一刻才知晓,所以才会有‘爆冷’、‘黑马’这种词语来形容颁奖典礼。
最佳男演员的颁奖嘉宾就是评委团成员之一的齐薇格。
齐薇格先说了几句开场白,然后又开始说颁奖词。
“他的演技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真实,在他的角色里看不到表演的痕迹,仿佛他本身就是个……质朴的小农民!”
小农民……点出了得奖者饰演的角色,也隐约点出了得奖者。
苏宇心脏猛的一跳,他饰演的李东方就是个小农民,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还下乡一个多月体验农民生活。
但他不知道20部电影里面还有没有其他角色是农民。
齐薇格目光搜索着,最后落在苏宇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