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眼前一亮,他虽说性格捉摸不定,不过只要肯说,倒是少有拐弯抹角,向来有一说一,也是崔猷心细聪慧,总算说到了江辰感兴趣的上面。后者点点头,神色仍是不温不火,却比刚才话多些,连道“偶尔看。怎么?你也喜欢看书?”
崔猷道“小仙不才。曾经在混沌界是个不第秀才。后来知道功名无望,才转去修仙的。”
江辰道“半路入道?那你很有天赋了。”
崔猷心知说到了江辰感兴趣的点上,趁热打铁,继续推进,连道“道兄平日里喜爱看些什么书?”
江辰道“道门典籍,天尊五千言。如家经典,圣人道理。儒玄论集,佛门教义。皆有涉足。”
崔猷道“原来是个广涉猎的知心人。”
崔猷也非只是说说而已,毕竟心有鸿鹄的崔猷也有属于他的那份骄傲。于是便故意出题去考江辰,看看对方内修境界如何。他是不太相信,有人能够达到内外兼修,并融会贯通的境界。倘若真是那样,不必于易叮嘱,崔猷也一定会与江辰结交。
这样的奇才,对崔猷而言,不仅仅是向他学习请教那么简单了。
书房内,白袍飘飘,点尘不染的江辰盘腿坐在一团云雾仙椅之上,离地不足一丈,神情自若,怡然自得。
崔猷道“你读圣人之言,可有受过圣人教诲?”
江辰答道“没有。但我从中感悟到了一些圣人道理。”
“说来听听。”
江辰答道“圣人站在庭院中,他的学生恭敬的朝他旁边走过。他说“学《诗》了吗?”学生说“没有。”圣人道“不学《诗》,就不能言谈应对。”学生回去后就学习《诗》。另一天,圣人又独自站在庭院中,学生恭敬地走过,圣人问“学礼了吗?”学生答“没有。”圣人说“不学礼,就不能处身立世。”学生回去后就学习礼。另一天,圣人独自站在庭院中,学生恭敬地走过,圣人道“学《经》了吗?”学生说“没有。”圣人道“不学《经》,就不能明白内心。”学生回去后就学习了《经》。”停停,又道“我所听到的就是这三件事。”
崔猷高兴的看着江辰,回答“我问一件事,竟然得到了三个答案。道兄果然是通读百经。知道了《诗》,知道了礼,知道了《经》。这是我认为可以向你学习并请教的东西。”
江辰道“我什么都没说,我也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圣人告诉我的道理。”
崔猷趁热打铁道“那究竟为何要学《诗》呢?”
江辰道“《诗》可以激发感情、意志,可以观察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的盛衰与得失,可以培养合群性,可以掌握讽谏上级的方法。可以用来侍奉国君,并且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目。”
崔猷道“那究竟为什么要学礼呢?”
江辰道“礼是立身之本。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习染不同才相差甚远。做官的学习了礼乐,就会对人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役使他们。人如果不学习礼,那就如同正对着墙壁站立而不能再向前行走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崔猷道“那究竟为什么要学《经》呢?”
江辰道“古人有三种毛病,现在呀,或许连这些毛病也没有了。古代的狂人只是不拘小节,现在的狂人则放荡不羁了;古代矜持的人威严可敬,现在矜持的人却是蛮横不讲道理;古代的愚人天真直率,现在的愚人却是狡诈无赖。归根结底,都是不懂得学《经》,《经》通心,只有懂得学《经》的人才能明白自己内心的需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是学过《经》的人。但仅仅是学过还不够,还要付出行动,知行合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修行道中矣。”
崔猷道“多谢道兄指点。”
江辰一扬手,从书架众多藏书中飞出一部较为厚重的古朴书籍,江辰拿在手中,与崔猷同看,翻来书页,上面一个个古朴文字散发出金色光彩,他们的眼前仿佛便出现了由古朴文字转变形成的名川大泽,飞禽走兽。
有上古神箭手,身背箭囊,手持大弓,仰天射日;有太荒巨人神魔,日行万里,追赶太阳,吞吸江河水,不死不休;有玄黄第一批诞生的道门大能者,受圣人天尊之命,下界造人,以泥土捏人上千个,赐予人之三魂七魄,成为混沌界生命。到最后,捏土化人有些累了,便索性折下树枝做成鞭子,沾上泥土,扬在空中,形成一排排人类,由于一开始创造的人类是精心打造过的,具有仙人灵气,之后创造的人类,先天不足,便形成了日后皇亲贵族与普通百姓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