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朝廷,原本就有重农抑商的惯例。
商人地位甚至在农户以下,商贾子弟不可以参加科举。
但是现在朝廷贸易发达,已经没法这样约束商贾。
商人也可以让子弟加入农籍,甚至加入士籍。
商人能够影响一地的生计,能与县老爷称兄道弟。
这时候强调商贾的地位低下,反倒十分的割裂。
但是商人逐利。
只要有钱赚,什么事这些商人都肯做,许多地区甚至出现金钱至上的理念。
在正统的读书人眼里,这便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这次京港口的案子,再次把商人地位的问题,提到了朝堂上。
朝野上下,全在关注这次的议论。
大周要如何对待商贾,这会是一个关乎国本的问题。
重农抑商,这是自古以来的国策。
不管是否限制了生产力,这条国策也有其符合时代的意义。
大周本来是农耕文明,若是不抑制商业,那么很多人就会选择更快赚钱的商业。
没有人耕种田地,国家就没法发展。
而且在农业社会,客观地说商业并没有提高生产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