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但是在考试之前,还得定下来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便是考试的范围和题目。

这次对考试题目和范围的规定,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争议。

首先是从县试开始。

县试,由各县的知县拟题。

但是题目的范围和格式,全是朝廷定下来的。

确保各地的县试标准差不多。

但是这次,在确定县试议题时,朝廷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这是心学被确立为官方学术后,第一次举办科考。

但是心学的著作就那么多,压根不足以全国那么多县编制议题。

而且许多地方的县令,仍然是理学和道学的传人,所以他们对出心学的题目没什么热情。

这次各地的县令,请求朝廷拟定县试的题目。

礼部只能命国子监和翰林院,出套题目试试。

这下子,朝廷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国子监和翰林院,出了两套完全不同的题目。

争论的重点,就在题目类型上。

翰林院拟出一套贴经的题目,与之前的科考内容差不多。

县试是秀才级别的考试,内容相对更简单。

正常来说,县试也分为八股和贴经两个部分。

八股就是按照四书五经里的句子,扩写出一篇文章。

而贴经,则是完形填空,把经书里的一句话去掉几个字,让考生默写下来缺失的字。

因为在秀才级别,并不用对儒学有多深刻的理解。

只要可以熟读背诵,那就足够了。

翰林院的题目可以说中规中矩。

除了贴经的考题有点偏僻以外,翰林院的题目与以前的题目大差不差。

可是国子监的题目就不同了。

国子监的题目非常的创新。

首先是贴经的选题,国子监所选的贴经经义,都是非常简单的内容。

这倒是与心学实用的主义相符合。

可是在八股的部分,国子监提议废除八股,让县试也写策论!

按照大周的规矩,在府试和县试中,都会考八股文。

虽然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可是破题简单。

而且朝廷还有统一的审核标准。

只有到了殿试和会试中,才会考策论。

因为朝廷选拔的人才,是国家储备的高级官员。

这些官员必须得有一定的能力和视野。

这时再考八股文,用策论来筛选人才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