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林丹汗去哪了

“以前如何本督不管,但这次是朝廷命令,不得有丝毫违背。”

“本督被赐尚方剑奉命行事,勿谓言之不预也!”

让众将好好看看尚方剑,明白朝廷为何把它赐下来。

此时,这些将领才感到了惧怕,明白了朝廷对于此事,是何等的重视。

朱梅如此警告,显然得到了朝廷的授意,甚至就等着有人犯错,用尚方剑立威。

如果他们不想被斩的话,最好就老实一段时间,管好自己辖区。私通建虏和私通胡虏的严重性,远不可同日而语。

在朱梅警告了这些将领之后,宣大护军使刘策,又叮嘱各地护军校尉,做好监军责任。如果辖区内出现问题,他们会被一并处置。

即使如今处于战时以武将为主,护军也是双主官之一,自动转为监军。他们如何做好磨合形成合力,也是朝廷交代下来的任务之一。

这些事情,都被王朝用记录在册,通过内廷渠道,传递到了宫里。

——

朱由检在收到建虏议和文书的同时,看到了这些消息,欣慰道:

“朱梅还是可用的,不愧是在辽东打出来的将领。”

“有他在宣大,不用担心建虏破关。”

辽东本地将领的调出,不止是为了防止辽东军阀化。还因为朱由检预感到战事会扩大,所以派他们加强各地兵马的战力。

像是祖大寿,就在陕西帮助孙传庭练出一支三千人的标营。这让朱由检在山西匪患蔓延时,能够迅速派遣他们平乱。

朱梅在宣大,同样也有一支三千人的标营。其中两千是满桂留下来的,还有一千是他的家丁,以及新选拔出来的。

三千人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朱梅带来的人,却有和建虏作战的经验。知道遇到建虏时,应该如何应对。

作为精锐力量的他们,也能在边塞堡垒遇危时及时支援。只要建虏的规模不大,就能挡住他们。

此时,朱由检已经通过锦衣卫的情报,确认建虏这次西征只带了两万人。两万人要看住蒙古诸部,还要守住后勤通道,根本不可能分出多少兵力进攻大明。

这让他根本不担心,建虏攻打大明:

“两万兵马西征,或许能打败蒙古诸部。”

“但是完全征服,将会非常吃力。”

“黄台吉绝不会如此不智,在征伐漠南诸部时还要进犯大明。”

“今年这场战事,大明有惊无险!”

内心有些庆幸,还有些松了一口气。

因为朱由检知道,正在进行军事改革的大明,可谓最虚弱的时候。

建虏如果伺机破关的话,攻破京城的可能性固然不大,但是大明兵马也很难阻拦他们。

一旦被建虏兵马在京城周边四处劫掠,那对他这个皇帝的威望,将是很大打击。

现在潜藏的各种暗流,都有可能会爆发出来。

他努力粉饰的盛世繁华,将会付诸流水。

所以,在得知黄台吉只带了两万人西征时,朱由检的第一反应就是庆幸。

因为这代表着,建虏此次只是征伐草原,不会进攻大明——

否则建虏就应该倾巢而出,至少带五六万人出征。

而非像现在这样,只带着区区两万人。

不过即便如此,大明救下蒙古诸部的可能,也是基本没有。

枢密院参谋部对此,早已有过计算。

此时的大明兵马,京营是不能动用的。长城一带的重兵,则只有防守的实力。甚至防守都不可靠,朱由检要防着哪个地方出纰漏,让建虏有可能破关。

辽东的兵马倒是可用,但是因为建虏大半兵力都在留守,他们不可能威胁建虏回师。

陕西则是大乱没有小乱不断,如果把兵马大规模调出,陕西有可能自己炸起来。

所以杨嗣昌之前主持制定的方略,也是支持蒙古各部抗虏,大明对他们提供支持。

以此尽量拖住建虏征服草原的脚步,给大明争取足够的时间。

现在建虏真的西征了,大明就按这个预案实施。

不过顺礼王和顺义王接连脆败,还是让他感到不可思议:

“察罕部如今有四千副铁甲,土默特诸部总数也有五千。”

“怎么面对建虏时,这么快就败下阵来?”

向各部提供铁甲增强实力,是朱由检登极后就定下的。

原本他以为蒙古诸部在有了铁甲后怎么也能练出一支精兵,没想到面对建虏仍是脆败。

这让朱由检很担心蒙古诸部能够拖住多久,而且还忧心建虏在攻下河套后,顺势攻打陕西。

如果陕西边军抵挡不住,那就有可能内忧外患一起爆发,导致西北大乱。

所以,他一边命令陕西四镇战备。一边派人寻找顺礼王和顺义王,希望这两位汗王拿出勇气来,联合鄂尔多斯部,挡住建虏进犯。

大明派出数支队伍前往河套,表示对他们抗虏的支持。甚至送去了粮食和武器,支援他们继续对抗建虏。

正在鄂尔多斯部养病的顺义王,表示了对大明的感谢。还取出大明赐予的金印,发誓一定会和大明站在一起。

但是顺礼王却根本不见人影,没有人知道他在哪儿。

就连追捕他的建虏,也遇到了这个难题。

他们在追到归化城西面的鄂尔多斯沙地后,失去了林丹汗的踪迹。

林丹汗在哪儿这件事,成了大明和建虏双方,都疑惑不解的难题。(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