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6章 道理不对

一个碗里的东西是有限的,有人多吃了两口,有人就得少吃两口,一天两天,分饭的人还会觉得愧疚,但时间一长,这些付出好像就变成理所当然了。

哥哥就该照顾弟弟,大的就该让着小的。

一个不算道理的道理,在所有人的默认下变成了天经地义。

赵老三赵老四那些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吴氏给人低头道歉换来的。在小孩挨打酣睡后,吴氏和赵老头半夜点油灯,为赔给别家的药费发愁。

赵老头气不过,还想把自家混小子拎起来揍一顿,是吴氏心疼又痛苦的说,“打坏了还要拿钱治呢。”

赵老三兄弟俩六七岁时,整个上通村,应该是十里八村就没见过这么调皮的孩子,赵老头是真没少打啊,棍子都断了好几根,都是吴氏扑上去拦住全部的怒气。

男人性子急,气性上头六亲不认,只是受点皮肉骨就算了,要是伤到手脚,那可是一辈子的事。

吴氏泪没少流,好不容易挨到孩子大了,这俩个胆大包天的小子居然敢自己一个人跑去县城,那么远的路,一走两个多时辰,路上都是山路小道,但凡有过路的行人起了歹心,一只手就能把两人拐走卖了。

村里一些人还十分羡慕,说赵家小子有出息。

只有吴氏和赵老头都快吓昏过去了。

吴氏有时都恨不得自己没生这两个小的算了,说不定能多活好几年。

从这之后,赵老三赵老四身边总会跟着一个人,那条进县城的路,也是赵老大赵老二一步一脚带他们走遍的。

有时走累了,赵老三赵老四就轮流在哥哥的背上歇息。

吴氏看着夕阳下几人的影子,既开心又酸涩了,她在想,怎么会有这么懂事孝顺的孩子,这么好的孩子又都在自己家里。

好孩子其实不少的,只是很少有人能看的到,换成别家,赵老大和赵老二这种牛葫芦性子就是最不讨喜的孩子,但在吴氏眼里,他们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

只是人总是要长大的,小家变成大家,又分成小家,家里的人多了,心思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