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家大难当(三)
不过出于对阎忠的尊重,贾诩并没有立即道出自己的见解,而是继续冥思苦想,免得到时和阎忠想到一块儿,等阎忠说完之后,自家无有任何提议道出。
程苞再赞同了秦琪所提之策后,又想到什么,开言道:“不过渔获也好,虎豹豺狼肉食也罢,皆不耐存储,该当如何?”
秦琪笑了笑道:“这也简单,程从事莫非忘记了‘鲍鱼之法’?”
秦琪所提的‘鲍鱼之法’,可不是烹制大家所熟悉的鲍鱼鱼翅之中的鲍鱼的方法,而是制作咸鱼的方法。
对,你没看错,在古代,鲍鱼就是指咸鱼。因为这时期没有低温保鲜技术,鱼这种东西一旦死亡,坏的特别快,毕竟全身多半都是蛋白质。
蛋白质这种东西,最受细菌之类生物的喜爱,所以倘若不加以处理,在没有低温保鲜技术的情况下,腐烂的特别快。
后来先民们偶然发现,用盐将吃不完的鱼和肉腌制一下,再经过晾置风干之后,就会存放很长时间,所以就出现了咸鱼、腌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集市和商业流通,人们自然把吃不完的咸鱼拿出来卖。
但是叫咸鱼的话显得逼格太低,于是不知道谁想的,就把咸鱼叫做鲍鱼,而售卖咸鱼的商铺聚集之所,也被叫做鲍鱼之肆。
而且最后还引出一个成语就叫“鲍鱼之肆”,不过这成语可不是褒义的,而是贬义,多用来指小人聚集之地。这可就真的冤枉人家卖咸鱼的了,你说我就卖个咸鱼,怎么就成了小人聚集之地了。
其实这原因很简单,咸鱼这东西就算风干腌制的再好,还是会有腥味留存,倘若拿出来售卖,手中压货压的时间长,导致咸鱼一时半会儿没能卖出去,或者出现受潮腐烂的情况,自然就会散发出强烈的腥臭之气。
卖咸鱼的铺子时间长了,可不就是有一股腥臭之气盘桓不去吗?
是个人都喜欢闻香甜之味,不喜腥臭之气,正好孔夫子借此教导弟子做人的道理,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