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缴获鬼子飞机

运走飞机,陈天民便命令王二宝带着二连大部赶往神池,会合参谋长,防范木村联队南下。

正厅的办公室内,晋绥军旅长肖云天正无奈地向陈天民摊着手,“我军没有炮兵,怕是对鬼子造成不了多大威胁啊,除非,陈司令帮着想想办法。”

请援兵,却没想到来了个争火炮的。陈天民有些不悦,但还强压着情绪,皱眉说道:“肖兄言过其实了吧?”

“是真的!我军不但没有炮兵,现在连正常兵源都成了问题。”肖云天叹了口气。

能否获得充足的兵源补充,是对日抗战能否取胜的关键。

因为军阀割据的关系,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前,始终未能建立起“义务征兵”制度。

惟一九三六年,曾在江浙六省中央军控制范围内实施“义务征兵”,训练完毕者约五十万人,稍后经淞沪、武汉等大型会战,迅补充殆尽。

至于西南各省,军阀们为维系其军事力量的“私有化”属性,对“义务征兵”制度极度抗拒。

故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始终严重缺乏预备、后备兵员,而必须依赖临时的“壮丁征”和临时的“壮丁训练”。

而战争中士兵的饮食,随着中国脆弱的小农经济的崩溃,逐步跌至令人指的地步,远不如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

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大多乃是不识字的农民,并不具备“民族意识”;

交通不便,必须依赖徒步跋涉,让民众望而却步;

政府没有能力建立可靠的“户籍制度”,该多征的地方往往少征,该少征的地方又往往多征……

肖云天自然不能如此面面俱到地认识到征兵困难的全部原因,但他也说到了其中的几点,比如士兵待遇差,对老百姓没有吸引力。还有……

“……老百姓怎么想的,鬼子还没打到这里,兴许以后也打不过来,家人能在一起团聚,苦点难点也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