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取信于民

第一百一十四章 取信于民

第二天一早。

朱良站在江淮府的城墙上,眺望着洪水过后的废墟。

整个城市已经被淹没,房屋倒塌,道路被毁,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垃圾堆积如山。

他深感责任重大,必须要带领百姓们重新建设这个城市。

经过一夜的抄家,朱良手里的资源已经足够百姓度过洪 灾,甚至还有盈余。

眼下最重要的是,发动百姓疏通河道。

身为炎黄子孙,朱良自然听过大禹治水的道理,明白治水之道的核心是堵不如疏。

然而,当他向百姓们宣布朝廷将拨款进行重建时,他却遭遇了百姓们的冷淡和怀疑。

这也不怪百姓们,因为他们经常听到朝廷的承诺,却很少能够兑现。

通俗来讲就是,在百姓的认知里朝廷不可能跟百姓讲道理。

现在朱良说干活可以拿工钱,百姓们第一反应不是狂欢,反而是怀疑。

是的,是怀疑。

以往地主老财们也会给出类似的政策,什么租种地主的田可以免税里面之类的。

但结果往往是,百姓不但没能得到免税的权力,反而倒欠了地主许多钱财。

再加上官府与地主勾结,百姓们不但要赔上自己的土地,这辈子还要为地主种地还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百姓是畏官如畏虎,当官的不欺负他们就算好的了,怎么可能对他们这么好?

在这个时候,信用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一般人不讲信用问题不大,可若是朝廷不能取信于民,那问题可就大了!

朱良可是要进行文制改革的,要是不能获得百姓的支持,他怎么跟世家斗?

世家本来就掌控了民间的舆论,朝廷明明是为百姓定制了善政,经过世家们一说,就变成了恶政。

前世王朝的变法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取信于民。

反而朝廷经常失信于民,让百姓们对朝廷失去了信任,对朝廷的畏惧超过了信任。

朱良明白百姓们的疑虑,他决定采取行动来赢得他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