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縯的大事大家都可以猜到,就是瞅准机会造反。
可造反不是说造就能造的。要造反,要做大事,首先要有相应的资源。那资源又是什么?在古代,大家的看法不一,有人说是钱,有人说是声望、地位。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但又都没说到点子上。两百年后,刘家最后一位成大气候的子孙刘备通观祖辈的事迹,用一句话在理论层面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没错,要做大事,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一个字——人。
刘家优秀的子孙对此都有深刻的认识,刘縯也不例外。他回到舂陵,把即将倒塌的家拾掇拾掇撑起来之后,便开始四处招募宾客。
“养士”虽然兴盛于战国,但到西汉依旧盛行。刘縯仗着“汉室宗亲”的旗号在当地公开吸引各个地方的人来到他的旗下。可这并不容易,毕竟此时汉代已经走过两百多年,按二十年一代推算,怎么也过了十代人。以一辈子什么事都没干,光儿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的中山靖王刘胜为代表,刘家宗室中碌碌无为之辈开枝散叶的能力着实不可小觑。这么多代繁衍下来,全国同刘縯这般跟刘氏宗室沾得上边的人真如过江之鲫。那在如此众多的宗室中,怎么才能让别人注意到你,肯投到你的门下?
这是刘縯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当然有人觉得这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因为不管在哪个年代,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总离不开“仗义疏财”这个法宝。如果能表现得十分豪爽、阔绰,凡事以金钱铺路,摆出一副“钱多人傻速来”的架势,事情十有八九是可以做成的。刘縯虽然深谙此道,执行起来却难见多少成效,毕竟他有他的难言之隐:囊中羞涩啊!
本来父亲就没留下多少财产,家中又无祖传的巨大产业,现在哪怕刘縯把自己的脸抽到肿得跟个猪头似的,也难充多大的胖子。史书上说,他“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这是有问题的,“倾身破产”是可能的,而“天下雄俊”们大概是不搭理他的,因此实际情况应该是“倾身破产,也难结交天下雄俊”。
但刘縯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走不了金钱路线,就走感情路线,施人以恩惠,救人于苦难,到处做仗义之事。只要能让天下人一提到南阳刘縯刘伯升,就不由得竖起大拇哥赞一声“好”,也能起到与金钱相似的作用。
这个办法虽然可行,但成效太慢,毕竟口碑什么的需要慢慢积累。尤其在凡事都靠口耳相传的古代,这事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刘縯却等不了这许多时候,于是他不得不另外想些速成的法子。这个法子说出来就有些歪门邪道的意思了——招纳各地的亡命之徒。
为此,刘縯敞开自家大门,来者不拒,很快便在当地形成一股强横的宗族势力,就差没在门前扯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提前演一出梁山好汉的大戏。有人可能又有疑问了:即便是亡命徒,那是说来就来的吗?天底下哪来那么多亡命徒,还都往他刘縯的怀里奔?
你别说,还真有。因为尽管严格来说当时还不是乱世,可也是乱世的前奏了。在王莽新政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流离失所,不少人为了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干起杀人越货的买卖。可只要天下一天还有法律,抢劫杀人就会有人管。你杀人,自然有人来杀你。如果你杀了人,自己却又不想死,怎么办?
逃呗。于是就有了亡命徒。
王莽是个治民思想幼稚的老头儿。对于如何能让天下百姓满意这个问题,他单纯地认为,只要表现得够宽容就行了。
怎么叫够宽容呢?
简单地说就是:不管。
那如何不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