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散沙关东军

起初袁绍等人虽然痛恨董卓,但无奈他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占据政治制高点,迫使他人只能仰视。可现在董卓自废武功,不仅废立皇帝,还杀太后,又把首都一带搞得民不聊生,相当于把他自己从高高在上的权臣变成了祸国殃民的大奸角,一下子沦落至道义和舆论的下风口。因此,原本只能声讨他的人现在可以打着“举义兵,诛暴乱”的口号,为了朝廷和国家去征讨他。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在曹操的倡议下,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渤海太守袁绍等组成联军,公推袁绍为联军盟主。

当时各路诸侯手下大多有数万人马,就连第一个起兵反对董卓、大概也是联军中实力最差的曹操,手下人马至少也在五千人以上。这样一支联军虽然看起来声势非常大,可其实他们内部的组织架构非常松散。众人推袁绍为盟主,不是因为他长得帅,更不是佩服他的本事和能力,只是因为袁家四世三公名望很大,知名度很高。把他们家的虎皮扯起来做旗,那就真的是一面大旗。

“官五代”袁本初长期处于父辈的荫护之下,如今一朝得势做了联军盟主,自觉终于拨云见日、出人头地,于是毫不客气,不仅领了盟主一职,还自封车骑将军,又自行给其他盟友加官晋爵,先过了一把天下第一人的瘾。

瘾过了,旗子竖起来了,按照惯例,接下来应该是联军与董卓军的捉对厮杀了吧?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联军组成之后,各部的行动方向是这样的:袁绍和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内;众人中钱包最鼓、粮草号称能支持十年的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负责后勤工作;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和曹操都留在酸枣;袁术则在鲁阳待着。虽然大家所处位置分散,但行动十分一致,都按兵不动,没有一个人准备去打头阵。

联军这边还没有动作,董卓却先动了。他派士兵偷渡小平津,绕后袭击河内太守王匡的队伍。毫无准备的王匡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主力军队被消灭殆尽。

王匡的失败更让联军的其他将领坚定了这样一个想法:董卓不是那么好对付的,须从长计议。于是,众人更加龟缩起来,哪怕是在人多势众的联军大本营酸枣,也没有人站出来发起进攻的号角。

输了一阵的联军不动弹,赢了的董卓反倒坐不住了。虽然已消灭了离洛阳最近的王匡,但由于忌惮关东联军人多势众,董卓打算迁都长安,避开联军的锋芒。

迁都是事关国家民生的事情,兹事体大,牵连众多,涉及朝廷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皇帝想迁都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董卓。

怎么才能让大家同意呢?

董卓不说自己是摄于联军的压迫,而是耍了个小心思,拿出了东汉皇帝们最喜欢的那套玩意儿——符谶。

董卓对众人说,高祖定都长安后,朝廷经历了十一个皇帝,后来世祖定都洛阳,到现在也经历了十一个皇帝,这正是天道轮回的表现,现在应当响应天命,回到长安去。这当然也不是他董卓说的,乃《石包谶》中如此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