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整军

不过,杨夙枫也不得不承认,大规模的扩建海军陆战队真的很耗钱,一万人的海军陆战队简直比三万人的陆军还要花钱,阿方索从所罗门海域弄回来的资金一下子就花得差不多了。用财政大臣裁冰绡的话来说,在未来的一两年内,海军陆战队的规模保持在一万人左右,已经是财力能够承受的极限。除非等到蓝羽军控制区域内的经济全面复苏,又或者削减其他部队的军费,否则是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撑了。

蓝羽军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中还有大量的民兵。民兵的武器则只有改造过的来复枪,主要是为了维护乡村的治安,防范小股流窜的盗贼,没有薪水,但是农闲的时候要接受蓝羽军教官的军训,而且也是蓝羽军兵员的一个重要来源。民兵的存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普及国防教育(虽然目前还不能叫“国”),教导民众最基本的国防常识,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

在这次整顿中,编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更主要的乃是思想教育。从去年年底开始,杨夙枫就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开始向全军灌输“二十二条军规”和经过修改的“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并且自己亲自下到部队进行检查。虽然杨夙枫不想成为一个军阀,但是目前的形势逼使他采取一切的光明或者黑暗的办法来训练部队的忠诚度。

一直没有忠诚度的部队,即使战斗力强悍到能够打败火星人,对于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在这次思想教育中,杨夙枫倡导高级军官们首先反思和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行动。蓝楚燕首先是要做检讨的高级军官。作为103师的师长,擅自扩军,对指挥部的电报不理不睬,甚至故意放纵部下烧杀抢掠,都是严重的不可饶恕的行为。虽然公开检讨的规模不是很大,只有团级以上的军官参加,不到一百人,但是蓝楚燕的检讨还是给了大家极大的震撼,包括风飞宇在内的各级高级军官,都开始深刻的认识到,这里是不同于往常的蓝羽军,而不是腐败不堪的帝国军队。

在高级军官自我反思的同时,杨夙枫也倡导在普通官兵中进行诉苦运动。虽然他一向都觉得诉苦运动是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的,而且蓝羽军的军官也并非全部都出自受苦受难的贫苦家庭。但是,这项运动的效果的确非常的明显,尤其是是那些从奴隶和贫困家庭走入军队的官兵们,他们走上讲台勇敢的回忆自己过去所遭受的苦难,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亲身经历来指正旧社会的黑暗,他们的哭诉让其他的官兵们受到极大的感染,许多人纷纷写出血书,向上级领导保证,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这场诉苦运动中,许多出身高贵的军官,例如克丽苏娜、克莱乌迪马等人,都深深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教育,他们不但感受到内心的震撼,也感受到来自社会底层的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一旦被引发出来,将是不可抗拒的,没有人可以阻挡他们的爆发。克丽苏娜等人不得不开始正式的检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这种毁灭性的力量将自己摧毁。这种自下而上的促进作用,是杨夙枫没有料到的,更加坚定了他对部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的决心。

“我能为美尼斯地区人民做什么?”

“我能为罗尼西亚地区人民做什么?”

这两个问题成为了蓝羽军官兵们讨论和争辩的最多的问题,通过不断的争论、学习,美罗地区的地域观念不知不觉地灌输到每个官兵的脑海中。杨夙枫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美罗地区虽然名义上不是一个国家,但是事实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政体,国家观念必须灌输到每个人的脑海里。

蓝羽军的军事训练方式也开始走上科学化。

军事训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加大火现代火器作战理论的研究和学习,重点上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的火力,如何组织现有的火力给予敌人最大的杀伤;另外一方面就是按照现代的科学训练方法来提高士兵的素质,而不是一味的蛮干。

对于蓝羽军装备的武器,不得不说,相当部分的蓝羽军军官都没有太多的了解,而对于如何合理的搭配和运用,就更加是一门崭新的课题。例如毛利伯格等人,虽然已经知道了米奇尔步枪的威力,放下了自己用惯了斧头镰刀,但是,他还是习惯性的将米奇尔步枪当作一根棍子来使用,子弹打完了以后,第一反应不是换弹夹,而是操起枪杆就和敌人肉搏。毛利伯格尚且如此,其他的盎格斯人可想而知,而在蓝羽军中,像盎格斯人这样的“野蛮人”还真不少。

上官林之所以藐视伊云大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里的居民识字率恐怕不到依兰大陆的十分之一。

要在这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普通士兵中灌输先进的作战理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蓝羽的每个班都要配备一个文化教员的原因。只有在一点一滴中提高战士们的文化水平,才能使得蓝羽军的各项武器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文化教员也担负着政委的角色,负责对战士们进行思想教育是他们的主要工作,这项工作还排列在战斗技能的前面。

在中高级军官(连级以上)中推行学习《战争论》的热潮,也是这次整军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对于中下层官兵的教育主要是偏重于感情的,那么对于中高级军官的教育则是偏向于理性的。《战争论》就是最好的教材,能够让许多军官有豁然洞开的感觉,明白到战争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意义。

1729年7月3日,蓝羽军发起崇明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