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基洛夫

白龙刘骁 骁骑校 4249 字 25天前

刘元振出列,向蜀王禀告当下的财政状况,刘骁看着他的嘴一张一翕,说着各种听不懂的术语,总结下来就两个字:没钱。

没钱打什么仗,刘骁很不解,但他更加不解的是,为什么没钱,成都平原丰饶无比,又有蒸汽机带来的初级工业明,也不缺人口,虽然川渝之间有冲突,但并不是那种屠城式的毁灭生产力和人口的残酷战争,二十年休养生息的积累,钱都上哪儿去了。

慧娘给出了解释,她作为王妃垂帘听政了十几年,掌握全局,等于总理的角色,她给出的说法是虽然这些年来财政收入丰厚,但花销更多,用于甘肃方向的军费就是一笔天数字,每年高薪养兵的钱,造战船的钱,修铁路的钱,官僚的俸禄,都是钱,而官府能收上来的税金却是有限的。

刘骁很通透,他一眼就看穿了其的矛盾,慧娘治理下的成都还是没能走出大宋的怪圈,冗员冗兵冗官多,土地兼并严重,官府财政濒临破产的同时,却养肥了一批豪强,不用问也知道于家和刘元振家族都积累了巨量的财富,收税收不到他们头上,官府当然没钱打仗。

这是个解不开的死局,只要刘骁流露出向这些人收税的意图,他的统治基础就岌岌可危了。

“大家各抒己见,别藏着掖着,都敞开了说。”刘骁目光扫过众人,落在刘纬身上,“你来说。”

刘纬属于比较年轻的官员,本来指望他能有点真知灼见,没想到这小子引经据典说了一通废话,最后歌功颂德,说主公英明睿智,又有仙法,一定能想出对策,我等只需要听令即可。

刘骁明白了,在场的都不是傻子,矛盾问题在哪里他们都懂,他们也知道没办法解决,索性推给自己。

又连续点了几个人发言,都没什么新意。

“打仗是大事,还需从长计议。”短短一个小时,刘骁心力交瘁,有种无能狂怒之感。

武大员们从银安殿退下,刘骁回到日常办公的地方和慧娘商议,大会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只有这种人数极少的小型会议才重要。

两口子之间没什么不能说的,刘骁问财政上到底什么情况,能不能通过加税的方式临时取得一笔资金用于打仗。

于锦说的没错,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先把重庆收服,刘骁对这一点是赞同的。

慧娘拿出算盘,给他算了一笔账,从士兵军饷,口粮,打仗耗用的军装被服武器弹药粮草煤炭算起,出动三万战兵,四万辅兵,打三个月,伤亡抚恤按百分之十计算,需要耗费四百万贯,而财政每年也不过二百万贯,就算加税又能加几个子儿。

现在打仗和以往不同了,成本更加高昂,川渝两边军饷极高,形成内卷,火器普及,打仗从拼人力马力变成拼钢铁产量煤炭产量,太费钱了,打赢了还好说,打个平局就是白费钱,打输了还得赔钱,这买卖不划算啊。

“有人愿意捐钱么?”刘骁问,“比如令尊大人,于锦,还有刘元振。”

“他们在等你掏钱。”慧娘说,“都说你能点石成金,撒豆成兵,都指望你呢。”

刘骁是带了点黄金,但那点钱杯水车薪,就算他把藏在龙潭下的黄金和储备物资全都拿出来,恐怕也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长时间的战斗。

忽然之间刘骁醒悟了,他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的本事没见长,但大家对自己的期待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倍增,就像明星和艺术家死了之后才成神一般,自己被他们神化了,可自己注定会让所有人失望。

自己既发明不出什么新科技,也拿不来先进的产品,也指挥不了几万大军,想来还是王洛嘉更了解自己,当个牌位供着或许真的是自己最好的归宿。

想通了这一点,他意兴阑珊,萌生退意,朝思暮想的妻儿其实并不需要自己,而自己也无法给他们提供什么。

他既拿不出钱来讨伐重庆,也不想和王洛嘉刀兵相见,面对财政局面更是一筹莫展,贾似道那样的权臣用了半辈子都没搞定的事情,凭什么自己初来乍到就能解决。

别看现在成都这帮臣子对自己恭恭敬敬的,可当他们看清楚自己的斤两之后恐怕就没这么客气了,慧娘或许念旧,但儿女们可不把这个爹当回事。

这件事越想越害怕,以至于让刘骁辗转难眠,他盘点手上能打的牌,堪用的极少,在这里一身武艺根本派不上用场,需要的是运筹帷幄,是领导魅力,是宏才大略杀伐果决,他哪一样都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