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景澄倒是个聪明人,紧跟着说:“抚恤金可以有,拳匪杀了洋人,烧了教堂,理应赔偿。”
窦纳乐哼了一声,这个议题可以暂时搁置。
第二项,关于划分使馆区和驻军,许景澄表示原则上不可以,但换别的名义能达成驻军的事实,比如军人不穿制服,或者以非军队的名义驻防,总之也不是不能谈。
至于拆除大沽口炮台,铁路沿线驻军,许景澄就不敢松口了,列强向来以坚船利炮著称,拆了大沽口的炮台,从塘沽到北京铁路一天就到,这就等于在朝廷咽喉上搁了一把刀,随时可以割下去,想不想全看列强的心情,自然不能答应。
剿灭义和团这一项,许景澄举双手赞同,他早就看义和团不顺眼了,在朝廷里属于剿派,与端王、刚毅等人唱的是对台戏,这一条直接过。
修改通商章程也没什么大问题,做生意嘛,总比动刀兵强。
惩办相关责任人,那就是砍端王、刚毅的脑壳了,想到这个许景澄就一阵欣慰,这些奸臣误国,早该杀了。
只是许景澄心里想的责任人,和列强认为的责任人,能不能重叠起来就是两说了,万一列强认为慈禧也是责任人,那这个和谈就没必要进行下去了。
最后一条,皇帝赔礼道歉,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自古皇帝犯了错下罪己诏也很常见嘛,光绪被关在瀛台许久,吃了那么多饭,总该做点贡献的。
此时刘骁突然起身道:“麦克唐纳上校,你是个伟人啊,请受我一拜。”
这个举动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窦纳乐也傻眼了。
刘骁没真拜,而是侃侃而谈:“上校列出来的条件,毫不为己,专门为人,都是帮德国俄国日本还有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谋的福利,这种精神难道不令人钦佩么,难道不值得学习么。”
他用的这些典故,窦纳乐不懂,但是意思听明白了,自己确实是站在列强的统一立场开出的条件,做到了“公平正义”为主,却忘记了大英帝国的利益。
想到这里,窦纳乐的脸色有些不好看。
刘骁说:“我帮你列了几个条件,第一,大清赔偿动乱死亡的英籍人员抚恤金,以及财物损失,具体数字双方出人员进行核实审计。第二,英国单独与大清签订终战协议后,我大清自愿借英资兴建一条不低于一千英里的铁路线。第三,英国建议大清国皇太后归政于皇帝陛下。第四,建议大清朝廷惩办以端王为首的煽动动乱的首恶。”
许景澄听了在心里喊了一声妙啊,刘副将把自己想说不敢说的都说了。
窦纳乐在沉思,这些条件当然不错,但还不够,还要加上其他,他的底线是使馆区必须驻兵,铁路借款当然好,但工程人员,设备物资,技术标准,也要用英国的,还有通商条款还得改进,主要是英国的军舰需要合理合法的进入每一条国的内河。
总体上来说,双方都摸清楚了对方的意图,大清愿意出钱,出市场,但要保留安全缓冲和体面,英国人要的同样是安全、体面,还有利益,按照战争进行的程度来看,这些条款双方都能接受。
想让清国让出大沽口炮台,直隶地区遍布列强军队,那就得继续打才行。
第一次会谈到此结束,许景澄向窦纳乐赠送了一些小礼物,表示善意,刘骁也向窦纳乐恭喜,说此番议和成功,上校保不齐能弄一个爵士当当哩。
“你是打电话的那个人。”窦纳乐终于记起了这个声音。
……
会谈颇有成效,许景澄喜滋滋的写了奏折,派快马送回北京,他寻思窦纳乐等弄个爵士,自己估计也能混个太子太保,三等男爵啥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老许是个讲究人,在奏折上把刘骁的名字也加上了,还夸赞他博闻强记,据理力争,是办洋务的一把好手,强烈建议朝廷重用,放在军队里屈才了,应该调到总理衙门当个帮办大臣,另外他有言辞急迫的催促朝廷早做定夺,否则列强援兵一到,大好局面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