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夜戏 诈尸

地上躺着4具尸体,其中两具穿铁甲的尸体一个脖子中箭一个腹部插枪,另外两具则是身穿皮甲的突厥兵。

将军右手拔刀高高举起,大喝一声向下一劈,两侧军士向前拉开营门。

将军高声喊道,“建功立业就在今日,随我杀进去生擒颉利!”

军士们高声附和,“生擒颉利!”

“咔!”

一遍戏走完,陈一鸣和林萧逐帧检查素材,王威无需吩咐,就指挥各部门和演员们复位,准备第二次拍摄。

显然,除了懵懂的群演,剧组里的每个人都心里有数,刚才那一条肯定不合格。

这是一个一分钟的长镜头,大角度的运镜变化多达7次。

开场是九十度侧拍,吴军起身之后平移跟镜,队伍横队变纵队时,摄影机提速绕前,横切到队伍正前方,从与队伍平行变成与队伍垂直。

拒马区域内,队伍之字形前进,镜头也相应地曲折变化,始终将居中的吴军置于取景框的中央。

这里障碍众多人员密集,摄影机和推机员需要与群演密切配合,让队伍行进与镜头运动始终流畅如一。

刚才那一次拍摄,就在这里出现了瑕疵,摄影机与群演十字交叉的时候卡了一下。

再往前的开阔地,需要吴军与中箭、射弩、落坑的几个群演默契走位,让围绕着吴军运动的镜头,不早不晚地“抢”到相应的瞬间。

陈一鸣在设计这个片段的时候,借鉴了前世成龙大哥打群架的经验。

成龙的打戏镜头里,永远不会有站着不动的群演,哪怕是一对三一对四的群殴场面,也会通过运镜和走位给观众带去“每个人都在忙活”的沉浸感。

具体到这场戏,吴军脚下不停一直前冲,但是镜头并非始终保持一个角度不变,而是环绕着吴军做半圆周运动。

第一个群演中箭扑倒时,吴军要带动镜头做出一个指示性的运镜变化,给后期剪辑时插入特写埋下伏笔,同时也为镜头移动至下一个特写军士做出铺垫。

以此类推,接下来是第二个群演下蹲举弩,再是第三个群演落入陷坑。

“出事”的军士像是接力赛一样,此起彼伏地出现在取景框内,“护送”着吴军一路冲到营门跟前。

这样,镜头下只是五六个群演“中招”,却可以在观众心目中模拟出成百上千人顶着伤亡大举进攻的壮阔场景。

每一个有特写的群演,其作出动作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只要到达指定的位置,作出规定的动作即可。

真正经受走位精准度考验的,是吴军。

他的步速和微动作必须卡得严丝合缝,这样才能引导摄影机在恰当的时机抓到恰当的群演。

刚才那一次拍摄,吴军与推机员有过两次轻微的碰撞,该取的景是取到了,但是精准方面还是有些欠缺。

至于刀劈营门和高呼酣战的镜头,对于吴军这个老戏骨来说毫无困难。

半个小时之后,场景复原,吴军没有立刻示意开拍,而是拉上特写群演和摄影组,在拒马之后的区域又走了两遍。

确认无误之后,罗宝河封烟,第二次拍摄开始。

这次刚一开始就出了错,不过不是群演的问题,而是推机员的问题,黑灯瞎火地脚下拌蒜,镜头运动没到位。

咔掉重来,第三次拍摄群演又出了错,横纵队列变换时两组人撞到了一块儿。

第四次,又是群演走位出错,其他路径上的群演走到了陷坑路径上,不该掉坑的掉坑了,该掉坑的无坑可掉了。

第五次,过拒马区时有个群演不小心,踩到了趴在地上的群演,诈尸了。

陈一鸣叫停拍摄,招呼大家伙儿回到营地里吃宵夜。

这批群演都是当地人,不是横城的熟练工,连续出错之后身体僵硬心态崩溃都是难免的,所以必须停下来修整。

将近11点半,众人重新来到营地外围,进行当晚的最后一次拍摄。

吃饱喝足之后,群演们放松了很多,效果立竿见影。

第六次拍摄总算是顺顺当当地走完了一次全流程,王威喊“咔”的时候,群演们甚至原地欢呼起来。

好吧,他们到底是外行人,不知道“咔”不是“过”,这条只是马马虎虎能当个备份素材来用,距离达到陈一鸣心目中的标准,还远得很。

陈一鸣站起身来到营门处,两侧的火把映照出门前吴军的影子,可以清晰地看见,后者脸上的苦笑。

陈一鸣同样摇头不已,此时他不由得有些后悔,不该为了图省事在当地招群演,至少那几个大特,完全应该找专业演员。

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