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不是,香炉呢?”独孤浩炎看向他问:“不上香的吗?”

“西周时期还没上香的这个概念。”小天师道:“但是有烧香的概念了。香料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皇帝神农时代,早有采集植物作为医药用品来驱疫避秽。当时人类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已很重视,闻到百花盛开的芳香时,同时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将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质奉献给神,芬芳四溢而达到完美的宗教境界。因此,上古时代就把这些有香物质作为敬神明、祭祀、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后来逐渐用于饮食、装饰和美容上。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视为做香料,香水用,后期为宗教敬神拜佛烧香。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脂等。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而这个时期,就是商周时期,春秋战国跟秦朝以及汉初时期。”

“那你这里放了这九和天香干什么?”独孤浩炎不理解了:“不用香炉,改用火盆了?”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诗经·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在笺上有记载:”文王受命始祭天。”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道淼摸了摸这些东西:“我也是尽量恢复周朝时期的祭祀,以慰先人吧。”

“这还只是简单的恢复啊?”独孤浩炎惊讶了:“你摆了这么多东西!”

“周朝时期,人家的祭奠方式都是将献祭的牲口和玉帛置放在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小天师指了指古墓:“这么封闭的地方,我敢烧火吗?”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十三经注疏》注:“禋之言烟。”“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

又有玉石奏疏记载:“禋,芬芳之祭”。

小天师给他掉书袋子:“可见,所谓禋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香烟祭神,那么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香事有以下特点:一是香品原始;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三是专用于祭祀,即,烧香还没有生活化。”

“一直到了汉朝才有上香的说法,那是因为佛教传入了中原,才有了佛前烧香的事情,以至于后来,大家都给祖先上香了。”

独孤浩炎听得点头:“长见识了。”

烧香这么一件事情,就有这么多说法。

幸好,这里的通风系统良好,小天师只要不是开个烧烤摊子,估计是没什么困难。

果然,外面杀了牛之后,就给他送来了一只洁白的小羊,这羊应该是特意打点过的,全身羊毛白如雪,头上一对小犄角,这是标准的山羊,白色的山羊,一年生的小公羊。

全身干干净净的,还养的很肥。

小天师很干错利落的用一把小匕首,就把小山羊给宰了,羊血用牛角杯子接了之后,放在了王座两边,然后整只山羊放到了供桌上。